V仔:打工仔嘅出路何在?🤔
2025-06-18
香港V

 近日,一篇由資深HR在網絡發表的觀點在本港引發熱議。文中直指,不論求職者如何美化“Gap Year”(空窗期),在HR眼中,這都意味著“你同個社會脫節咗一年”。面對大量背景乾淨、順從的應屆畢業生,有“空窗期”的履歷往往會被直接送入“碎紙機”。這番言論點燃了職場世代的激烈爭論,核心問題是:Gap Year究竟是個人成長的寶貴經歷,還是不被職場接納的原罪?

【要理解這場爭論,必須先代入雙方的視角】

1. HR的“風險管理”邏輯

對企業而言,HR的角色如同一個“採購員”,任務是在有限時間內,為公司找到最合適、最穩定的“零件”。在這個框架下,一位擁有多份實習經驗的應屆畢業生,如同一個“標準化產品”,其能力可預測,能迅速投入運作,風險較低。相比之下,花了一年去“尋找自我”的求職者,則是一個“非標準品”。HR需要花費額外時間去評估其“人生閱歷”的實際價值,並要承擔其穩定性存疑、玩心較重等潛在風險。當有十個更安穩的選擇時,放棄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候選人,這並非情緒化的偏見,而是一種理性的風險管理決策。

2.年輕一代的“自我實現”追求

年輕則認為傳統的辦公室實習未必能提供所有寶貴技能。他們認為,在工作假期中獲得的抗壓性、跨文化溝通能力等軟實力,是無法在履歷上被量化的寶貴資產。更深層次地,這場爭論反映了新生代對“讀書 → 工作 → 結婚 → 退休”這種線性人生劇本的反抗。他們不再只為薪水工作,更追求工作的意義、個人成長和真實的人生體驗。所謂的“奴隸主心態”批評,正源於這種對僵化體制的質疑。

這場對決的核心,是一場關於“價值”定義權的爭奪。個人視為千金難買的經歷,在企業的評估體系中,可能被無情地標記為“零”。

討論中揭示的怪現象與深層次的職場變局,更值得深思。有網民披露,不少人會通過中介尋找公司“掛名”,自行轉帳給公司,再由公司以“薪金”形式發還,目的僅為製造一份無縫的履歷,避免“空窗期”的出現。這種灰色操作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絕妙的諷刺。它意味著求職者深知“誠實”的經歷會被歧視,於是寧願用“虛假”的履歷去迎合一個僵化的規則。這份“生存焦慮”的背後,是制度的荒謬——當真誠不被信任,謊言反而成為了入場券。

【權力天秤的轉移:當HR的“碎紙機”開始卡紙】

正當大眾認為HR手握生殺大權時,另一則網民的觀察提供了全新視角:“今時今日香港,recruitment,只有recruit冇selection。”此言一針見血。隨著人才外流,加上愈來愈多應屆畢業生寧願投身創業或成為KOL等非傳統行業,企業(尤其是傳統辦公室職位)的招聘池正在萎縮。“廿年前已預視到香港labour market舊餅縮得勁快”,並非危言聳聽。當“勁多獵頭狗入左in house做TA(人才招募)”成為常態,這本身就說明企業亦開始為“人才荒”而焦慮。那種高高在上、隨意撕碎履歷的“霸權”,在今天還剩下多少資本?他們的碎紙機,或許已經開始卡紙。這場衝突,本質上是工業時代的管理者,遇上了數字時代的個體。前者追求標準、服從、穩定;後者渴望個性、靈活、意義。兩套價值觀,在當下的香港,正面交鋒。

【打工仔的出路何在?】

批判過後,更重要的是思考出路。無論身處棋局何方,這場爭論都提供了寶貴的啟示。當鋒利的刀片落下,被撕碎的,可能不只是一份履歷,更是一位年輕人“尋找自我”的真誠嘗試,一次企業與未來人才相遇的寶貴機會,以及一代人與另一代人之間本可以發生的深刻對話。在這個加速變化的時代,究竟是追求個性的年輕人需要削足適履,去迎合一個可能已經過時的商業邏輯?還是手握資源的企業,需要進化自身的思維,去讀懂這個世代的渴望與價值?

#V仔放大鏡🔍:為你解碼新聞熱點

【HongKongV】
Instagram: @hongkongv
Threads: @hongkongv
Facebook:香港V
YouTube:香港V
TikTok: @hongkongv

#hongkong #hongkongv #香港v #香港

編輯:梁琰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