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首李家超任內的第二份施政報告正式發表。這一份史上宣讀時間最長的施政報告內容豐富,涉及的政策範圍兼顧不同階層的訴求。值得肯定的是,新一份施政報告直面社會多個難點痛點,並在數據、生育、教育等領域提出不少創新的政策。
新一份施政報告長達57,000餘字,李家超宣讀時間近三個小時,創下歷史宣讀時間最長的記錄。仔細翻閱施政報告,六個章節的內容涵蓋國家安全、治理水平、發展戰略、房屋與交通、生育養老及弱勢群體、青年。報告主題是“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與去年的“為市民謀幸福,為香港謀發展”看似有所區別,其實確實繼續延續並提升以“發展為中心”的理念。
從經濟政策看,新一份施政報告中的三大政策反映出特區政府的三大施政的方向。一是對樓市鬆綁。當局決定“減辣”,包括把額外印花稅的適用年期由3年縮短至2年。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的稅率減半,兩者均會由15%減至7.5%。針對外來人才的置業印花稅實施“先免後徵”。這一政策體現出特區政府敢於直面社會爭議問題的敢為作風,平衡經濟與民生問題。
二是為提升城市競爭力,提出發展“總部經濟”,吸引海內外公司到港設立總部或分部業務,為香港引進優質企業,開拓國內國際雙循環所帶來的龐大機遇,協助外國企業“引進來”和內地企業“走出去”。這一政策體現出特區政府的清晰自身“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發展定位,同時,亦體現出敢於同新加坡等國際城市競爭的精氣神,要知道,“總部經濟”能夠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是每一個城市都想發展的方向。
三是為新經濟鋪路,重視數字經濟發展。施政報告推出一系列推動新經濟發展的整份,例如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香港微電子研發院”,成立“數字政策辦公室”,加速建設超算中心,助人工智能發展等。相關政策令人感到興奮,在發展新經濟方面即在政策架構上給予保障,同時亦為發展新經濟提供必要的科技配套基礎。這一政策體現特區政府對未來發展的雄心和進取的精神。
事實上,以上的三大措施足以反映出特區政府的施政新方向——去除經濟政治化、利用優勢充分競爭、佈局未來發展新經濟,我們可以看出,特區政府一方面對當前香港面臨的經濟形勢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一方面亦能看出特區政府,較好的回應了中央給香港規劃的目標,始終圍繞著習近平主席要求的“四個必須”、“四點希望”來開展工作。接下來,特區政府需要踏實推進相關政策的落地實施,監督好各部門落地措施,團結社會各界共同發展,從而實現惠民生添幸福的政策目標。
(文:洪劍偉 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理事)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