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上周各項諾貝爾獎(Nobel Prize)得主塵埃落定,全球科學界的年度盛事亦告一段落。然而,早在這場學術界的盛宴開始前幾星期,一個畫風截然不同的獎項——2025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已於9月18日在美國波士頓率先登場,為整個頒獎季帶來一場充滿歡笑與奇思妙想的序幕。獎項秉持"先讓你笑,再讓你思考"的宗旨,表揚全球那些看似荒誕不經,實則發人深省的科學研究。今年的得獎研究同樣充滿驚喜,從飲酒能提升外語流利度,到蜥蜴對特定薄餅口味的偏好,再到蒜味母乳對嬰兒的影響,每一項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引發熱議。
【和平獎:微醺或能提升外語能力】
對於生活在國際都市、經常需要運用兩文三語的港人來說,這項研究或許提供了一個練習外語的"絕佳藉口"。研究團隊發現,處於微醺狀態下的人,講外語時的流利程度,竟然比完全清醒時更高。
研究人員推測,這並非因為酒精能提升自信,而是因為酒精降低了人們使用外語時的"語言焦慮",從而使表達更為自然流暢。下次在蘭桂坊與外國朋友交流時,小酌一杯可能真的會讓你的口語表現加分。
【營養學獎:蜥蜴獨愛四重芝士薄餅】
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遠超我們想像。一項研究發現,西非的彩虹鬣蜥在有得揀的情況下,竟然對人類的食物"薄餅"產生了明顯偏好,其中最愛的是"四重芝士薄餅"。這個充滿喜感的研究,其實揭示了一個嚴肅的生態問題。這不禁令人聯想到香港的都市野生動物,例如有時在市區覓食的野豬,或是在郊野公園向遊客討食的猴子。人類的餵食行為,正不斷改變牠們的習性,長遠可能引發更多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這項研究提醒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與自然共存的方式。
【生物學獎:為牛隻披上"斑馬紋"夏日驅蚊有奇效】
日本科學家從斑馬的斑紋能驅趕蒼蠅中獲得啟發,他們將黑牛塗上黑白相間的條紋,成功將牛隻身上的蠅蟲數量大幅減少超過一半。這種"斑牛"不僅減少了被叮咬的機會,連帶搖頭擺尾等驅蟲行為也顯著下降,牛隻的壓力隨之減輕。這個充滿創意的低成本方案,雖然目前仍有塗料持久性不足、以及"逐隻手繪"效率太低的問題,但其"人牛雙贏"的理念,展現了科學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無限可能性。
【兒科獎:蒜味母乳或令BB飲得更耐】
過去有說法警告哺乳期的母親應避免食用大蒜,擔心嬰兒會抗拒其氣味。但今年的得獎研究卻帶來了相反的結論。研究發現,母親食用大蒜後,母乳確實會帶有蒜味,但嬰兒不僅沒有抗拒,反而表現出更長的吸吮時間。研究指出,這可能是因為胎兒在子宮內已透過羊水接觸到母親飲食的各種味道,因此對出生後母乳中的新氣味持開放態度。這個發現打破了傳統觀念,為新手父母提供了有趣的育兒新知。
【文學獎:35年指甲生長日記】
已故的美國醫生威廉·賓(William B. Bean)憑藉一本持續記錄了35年(1941-1977)的個人指甲生長日記,榮獲本年度的文學獎。這種極致的堅持與毅力,讓不少人聯想到日本動漫《JOJO的奇妙冒險》中對指甲有著異常執著的角色吉良吉影,引發網絡熱議。這項"研究"不僅是一份珍貴的個人生理記錄,更是一種對時間流逝的獨特觀察與反思。
總而言之,搞笑諾貝爾獎再次證明,科學並非總是高深莫測,它可以源於生活,充滿趣味,並最終啟發我們以全新的角度觀察和思考這個世界。
#V仔望遠鏡🔭:帶你探索全球趣聞
【HongKongV】
Instagram: @hongkongv
Threads: @hongkongv
Facebook:香港V
YouTube:香港V
TikTok: @hongkongv
#趣聞 #搞笑 #2025年搞笑諾貝爾獎 #IgNobelPrize #諾貝爾獎 #科學 #飲酒 #斑牛 #hongkong #hongkongv #香港v #香港
編輯:梁琰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