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仔:擇書見心❤️
2025-07-18
香港V

本周三(7月16日),本港迎來一個有趣的巧合:決定無數年輕人路向的DSE放榜日,與年度文化盛事香港書展的開幕日,在同一天登場。表面上,這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件;實際上,兩者都圍繞著我們人生的核心母題——“選擇”。

對DSE考生而言,手上的成績單是人生中第一份沉甸甸的“選擇清單”。它總結了過去,也似乎為未來劃定了跑道。然而,當我們走過青蔥歲月,步入社會,這張被動接收的清單,便會逐漸被一份我們主動規劃的“選書清單”所取代。這份清單,恰好是一面映照我們當下人生階段與內心關懷的鏡子。

【選擇回望 是為了尋找根源】

當我們在書展中,下意識地走向那些沉澱著時光印記的書本時,或許是在為當下的自己尋找座標。我們在羅卡《記憶穿越時代》或小思的“香港關懷系列”中,尋索那個潛藏的文藝香港;在劉以鬯的《酒徒》手稿本與陳冠中復刻的著作裏,觸碰一個不滅的文學經典。這種選擇,是與我們的城市記憶進行深度對話。

【選擇審視 是為了理解當下】

當代生活的複雜性,讓我們不斷尋求理解的鑰匙。我們可能透過張歷君的《文學的外邊》與黃念欣的《熱風》,以學術的睿智與詼諧的筆觸,拆解文化現象;或跟隨月巴氏的《在場人》,在熟悉的商場景觀中,審視都市人的疏離與連繫;又或藉由陳力深的《虛擬親密》,探索約會軟件如何重塑我們的性別與酷兒政治。這些選擇,反映了我們理解身處世界的渴求。

【選擇前行 是為了塑造未來】

我們的選書,也勾勒出對未來的期盼與行動。鍾雪瑩與蔡思韵在《種菜日記》中記錄踏入三十歲的心路,這份青春的坦誠,是對成長的選擇。徐子君憑一本《沉埋的粵菜檔案》,為香港的粵菜史研究爭一口氣,這是對文化傳承的選擇。潘國靈在《時間跨不過洞兒》裏,用詩句捕捉生命的瞬間。而譚蕙芸的《家鎖》,更是一次勇敢的選擇——她選擇直面家庭最深沉的傷痛,並以報導者的精神,探索療癒與自救的可能。

從一張被動的成績單,到一份主動的選書單,這正是人生的縮影。我們從一個被選擇的位置,慢慢走到一個能為自己、為家庭、為信念作出選擇的位置。這不禁引人深思:如果用一本書來代表你目前的人生階段,它會是哪一本?歡迎在留言區分享,屬於你此刻人生的那一本書。

#V仔放大鏡🔍:為你解碼新聞熱點

【HongKongV】
Instagram: @hongkongv
Threads: @hongkongv
Facebook:香港V
YouTube:香港V
TikTok: @hongkongv

#hongkong #hongkongv #香港v #香港

編輯:梁琰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