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63歲無業漢在超市可樂“加料”的駭人事件,令全城震驚。食品創新科技中心項目總監方麗影博士建議,若不幸誤服,應立即飲用至少1公升清水以作稀釋。此話一出,雖為市民提供了即時應對指引,卻也隨即在網上引發熱烈討論,不少人對此“飲水自救法”提出質疑。
【專家核心建議:清水是首要急救措施】
方麗影博士的建議基於一個清晰的科學原理:稀釋與排出。她指出,尿液雖主要為水份,但若來自病患者,當中可能含有病毒或藥物殘留。因此,在誤服後的第一時間,大量飲水是為了:
1. 迅速稀釋:減低胃部及體內污染物的濃度
2. 加速排泄:促進身體透過排尿,盡快將有害物質排出體外
這是一個在尋求醫療協助前,市民可以立即執行的、最直接的初步應對措施。
【網民熱議:飲水真能“解毒”?】
然而,此建議一出,不少網民提出疑問:“真係咁簡單?”、“飲水係咪只係心理安慰?”
有市民質疑,如果尿液中真的含有高傳染性的病毒或細菌,單靠飲水稀釋是否足以抵抗感染?他們擔心,這個建議或會令市民低估潛在風險,以為飲水後便萬事大吉,從而延誤了求醫的黃金時間。更有市民直言,心理上的噁心感及對健康的憂慮,並非單靠飲水就能“沖淡”。對此,你點睇?
#街坊熱議💬:帶你了解民生各事
【HongKongV】
Instagram: @hongkongv
Threads: @hongkongv
Facebook:香港V
YouTube:香港V
TikTok: @hongkongv
#hongkong #香港 #hongkongv #香港v
編輯:梁琰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