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嘆息橋”回港以前 港青們選擇如何探索世界?
2025-05-27
香港V

威尼斯有座橋叫“嘆息橋”,連接法院與監獄,以前是死囚過橋去坐監、行刑之前望一眼陽光的地方——聽起來夠戲劇性。

香港也有自己的“嘆息橋”,不過沒那麼誇張。位置在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連結抵港大廳與公共交通交匯處。一條普通的人行橋,對於旅客來說是探索先港的大門,但對於港人,踏上去多數意味著正在從旅行地返港,假期玩完,差不多要返工返學,接下來在面前的便是回歸日常——“人生沒死,但心死少少”。

香港國際機場連結抵港大廳與公共交通交匯處的人行橋|圖:Threads@ ihavediedeverydaywaitingforu_

疫情後,這條橋變得更忙。三年等待以後,大家終於可以再次拎起行李、出發,逃離這座城市一下。

過去數年在疫情陰霾下,被壓抑的出境旅遊需求終於在2022年底至2023年集中爆發。隨着各地邊境重開,香港年輕人紛紛踏上久違的旅程,呈現“報復式”外遊熱潮。據公開行業調研報告,香港居民的旅遊在疫情後數字迎來了新一輪的增長:2023年全年香港居民出境人次高達7,220萬,較2022年激增約33倍,恢復至疫前近77%的水平。同年,香港居民的國際旅遊支出總額達到227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7位。

Trip.com數據顯示,平均每位香港用戶在2023年乘坐了1.7次航班出境,總行程約3,023公里,相等於繞香港六圈。

香港人在回到“嘆息橋”前都去到哪些地方逃離日常?又以怎樣的方法探索世界?

亞洲以外,向遠方進發

2023年,香港居民的出境旅遊活動顯著回升,全年從香港國際機場出境人次達到約9.18百萬,主要集中在7月、8月和12月。其中,12月的出境人次比1月高出5.3倍,旅遊需求強勁。

旅遊業迅速反彈,其中主力正是年輕一代——據旅遊平台數據,2023年出遊最多的年齡層為23至34歲的Z世代和千禧世代。

疫情後最先掀起的出境旅遊熱潮,首推鄰近的亞洲地區,尤以日本、韓國和台灣最受香港年輕人青睞。隨着日本於2022年下半年重新對外開放觀光簽證,以及香港放寬檢疫措施,大批港人馬上計劃赴日行程。2023年全年約有210萬人次香港旅客訪問日本,恢復至疫情前的92.3%,接近2019年疫前水平的230萬人次,香港在日本的外國遊客來源中排名第四。

這一方面因為長期未能出國所累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受惠於日圓匯率疲弱帶來的購物和美食“折扣”,令日本行更顯吸引。旅行社業者向香港V記者表示,預測稱日本將持續是港人的首選目的地。尤其每年三、四月的櫻花季需求強勁,2025年大阪世界博覽會等大型活動亦預料帶動更多港人赴日。

韓國方面同樣是熱門之選,首爾與釜山等地因韓流文化、美妝時尚和美食吸引力,在解封後迅速迎回大批香港年輕旅客。台灣也隨着通關恢復逐步回暖,港人重遊台北、台中、墾丁夜市等地,惟航班供應一度未全面恢復,2023年對台旅客量僅達疫前約六成七。但即便如此,2023年來自港澳的旅客也依然“奪冠”。

2023年入境旅客648.6萬人次香港居冠|圖:TTN TAIWAN旅報

此外,香港居民也熱衷於前往其他亞洲國家,如新加坡、南韓和東南亞地區。2023年前10個月,約有267,000名香港人訪問新加坡,達到2019年同期的約三分之二。

短程目的地整體而言仍然是港人的首選。航班預訂數據顯示,2023年香港旅客最常飛往的城市與疫前相若,排名前五依次為台北、曼谷、東京、首爾和大阪。當中日本一地即佔據兩席,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之高。而泰國曼谷、韓國首爾等地向來是年輕人喜愛的週末度假地,在疫後亦迅速恢復人氣。旅遊業界統計,2023年1至10月香港往泰國旅客達67萬人次,已回復至疫前逾七成水平。

但港人對旅遊的新興選擇也在增加。部分年輕旅客把目光投向以往較少踏足的地點,例如北歐的挪威、瑞典,或中東的迪拜、以色列等地都有港青的足跡。

旅遊平台數據顯示,中東和越南是增長最快的目的地之一,在2023年至2024年間預訂量年增長高達九成。長途旅行的興趣回升,歐美澳等遠程線路亦錄得約六成的訂單增幅。這反映經過初期的“重遊舊地”滿足後,不少年輕人開始尋求更新奇的體驗,希望探索從未去過的國家和城市。

根據2023年的數據,67.8%的受訪者表示未來一年將增加旅遊預算。香港人對高品質旅遊體驗的需求與日俱增。 而Klook 2025 Travel Pulse顯示,新世代旅客願意花更多預算去配合深度行程體驗,偏好呈現出多元化和高端化的趨勢。

Klook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岑皓祺Kenny(右)與Klook香港及澳門區市場營銷總監陳詠賢Winnie(左) Klook 2025 Travel Pulse出爐|圖:Klook

線上工具與社群文化:重新定義自由行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香港居民在旅遊預訂方面亦日漸轉為線上渠道。在數碼時代長大的香港年輕旅客,擅長運用各種網上平台和手機App來規劃和記錄旅程。他們通常會整合多款工具,完成從預訂到分享的一條龍流程。在香港,約70%的預訂通過網上平台完成。在旅遊計劃方面,28.5%的受訪者在出發前一個月內完成計劃,37.9%在三個月或更長時間前開始計劃。

在4月進行過一次首爾自由行的Christy Wong分享自己的“SOP”:先在Skyscanner搜尋便宜機票比價,再透過Trip.com或航空公司官網訂好心儀航班;接着使用Agoda或Booking等訂房平台挑選酒店青旅;行前再逛逛Klook、KKday等平台,預先購買當地交通票券、景點門票或特色體驗。

同時她表示自己也習慣下載Google地圖離線包、使用Google行事曆或旅遊筆記App來整理每日行程和美食清單,利用免費資訊提高自助遊效率。

hkcna.hk調查指出,不少港人會透過社交媒體和旅遊達人尋找另類體驗資訊,然後再利用這些OTA(online travel agency)平台完成預訂,線上旅遊服務已融入年輕人的旅程規劃。香港作為高度數碼化的城市,年輕一代對旅行科技的接受度非常高。疫情期間線上服務蓬勃發展,使OTA平台更加普及。

全球範圍內的OTA矩陣|圖:CBI

而網上比價搜尋工具方面,Skyscanner、Kayak等全球航班比價網站被年輕人廣泛使用。許多精明的旅客會透過比價發掘廉價航線或轉飛組合,甚至利用VPN切換不同地區價格來購買更便宜機票。在住宿方面,不少人熟悉Airbnb等民宿平台,以體驗當地生活;也有人熱衷於瀏覽小紅書(XHS)、Dcard等內容社區尋找特色民宿推薦。
同樣是Klook 2025 Travel Pulse,報告顯示,更依賴社交媒體去規劃旅程,並願望多付額外兩成支出來達至複製網紅行程和打卡景點。

分享文化:作為“社交演出”的旅行

除了安排行程,年輕旅客也熱衷於旅途中隨時分享見聞。Instagram無疑是香港年輕人最主要的旅遊分享平台之一。出發前,他們會在IG上參考KOL或朋友分享的目的地美照,列下“打卡熱點”清單;旅途中,又不忘即時上載自己的旅行點滴到IG限時動態和貼文,相互交流。有趣的是,在疫情後的首個櫻花季,不少港人齊集日本賞櫻,Christy向香港V展示自己的IG版面,甚至出現“十張相片九張櫻”的盛況,大家笑稱整個朋友圈都去了日本看花。

而在小紅書這個近年崛起的生活分享平台上,也活躍着不少香港用戶,他們會發帖詢問例如“大阪有咩隱世Cafe值得去?”等問題,獲得來自世界各地網友的回覆建議。小紅書上許多來自台灣、內地的旅遊達人筆記,也成為港青計劃行程的靈感來源。例如有內地網紅分享首爾拍照秘境,在港人圈子裡瘋傳。

2023年小紅書官方發佈《小紅書文旅種草指南》|圖:小红书

許多年輕人在出發前會於論壇發帖詢問換錢、簽證、防疫規定等細節,有經驗的網友們熱心解答,形成互助風氣。可以說,從攻略蒐集到訂票訂房,再到遊後分享回饋,香港年輕人的每一步旅程都與線上平台緊密相連。
據2023年4月的調查,約70.1%的香港受訪者偏好自由行(FIT),僅有7.9%選擇跟團旅遊,顯示出對個性化和靈活行程的偏好。香港人越來越希望用自己的腳去丈量世界。

一個人在路上,一群人的“孝親”——團體旅遊的逆風存活術

在個人化、自助化的旅遊風潮席捲之下,2023年Trip.com香港站的統計顯示:平台整體預訂量較疫情前激增118%。香港人早已習慣透過手機App或網站完成航班、酒店等安排,傳統旅行社的角色日漸式微,門店依賴度大幅下降。

然而,團體旅遊並未就此消失,而是在“去中心化”與數位化的大潮中,悄悄轉身成為一個新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這些團體客大多不是年輕自由行玩家,而是另一種特殊而穩定的需求來源——以家庭為單位,特別是主打“孝親之旅”的產品。

美麗華旅遊總經理Alex Lee接受訪問時表示,團體旅行的市場仍在,只是形態改變了。他提到,由於香港年輕人的生育意願降低,即便旅遊消費主力依然是20歲至40歲的過去“帶孩子出遊”的模式逐漸變為“帶長輩出遊”,旅行成為了“孝親”表現的一種。雖然對於自由行佔據市場主流,但針對特定人群的團體行程,反而在疫後重獲生機。
Alex特別指出,“現在年輕人不可能。除了自己出去玩,也要有陪長輩。那陪長輩的出行玩法必然就是完全不同的。”側面也體現出他以針對銀髮族的慢節奏行程舉例,這類行程安排貼心導覽和無需換乘的巴士行程,對一部分有陪伴或照顧需求的家庭來說更有吸引力。

“一個人在路上,一群人的孝親”這種現象愈趨普遍:年輕人平日自助出行、說走就走,但每當節假日或家中長輩有旅遊意願,便會選擇參加跟團行程,一來可解決語言、交通等障礙,二來也省卻行程規劃的負擔。這些旅遊產品從主題設計到飲食安排,無一不在為“長輩友好”下功夫。

Alex指出,內地線路的需求尤其強勁,如南北疆、華東等地的文化深度遊、養生療休旅程,在中老年旅客群中備受歡迎。這類行程不追求快節奏打卡,反而注重舒適、穩定,甚至結合溫泉、中醫、民族文化體驗等主題,與自助型旅客的玩法大不相同。而在過去的幾個十年中,相較其他更為成熟的旅遊目的地,中國內地的旅遊資源擁有更大的開發潛力,並得到更大力的挖掘,能為香港出遊者帶來更新鮮的體驗。

美麗華旅遊位於Citylink的門市|圖:美麗華旅遊

旅遊方式出現兩極化:一端是自由行、自助遊、打卡文化;另一端則是有目的、有照顧、有規劃的團體型旅遊。在這個光譜之中,香港人的旅遊選擇越來越講求“場合配對”——獨行時求自我放空,家庭出遊時求無縫體驗,變得更“精緻”的香港出遊者對自己的需求進行細分,這或許反映後疫情時代的一種“旅遊自由”:不被形式綁住,按需選擇,無論是一個人上路,還是一群人走天涯。

從“超短”到“超長”:不斷探索邊界的香港年輕人

而“說走就走”的短途跨境遊也形成風潮。隨着內地與港澳通關全面恢復,高鐵直通車重新運行,許多香港年輕人會來一趟說走就走的周末短旅:短疫情後,深圳、廣州等地再次成為港人“兩日一夜”的熱門選項。不少年輕人選擇下班後直奔深圳,吃地道火鍋、按摩、購物一氣呵成,翌日輕鬆返港。

調查顯示,2023年有45%的受訪港人曾在最近半年內到訪大灣區城市旅遊購物一兩天。澳門也是本地年輕人偏好的短程目的地之一,隨著港珠澳大橋和免隔離通關便利,週末往返澳門如同“出埠喝杯咖啡”般輕鬆。一項統計指出,2023年首10個月港人訪澳人次接近600萬,與2019年同期已十分接近。

根據2023年的調查,有45%的受訪港人表示,曾在半年內前往大灣區城市短途旅遊一至兩日。澳門也因港珠澳大橋與免隔離措施,重新成為港人“weekend getaway”的熱門之選。

這種頻繁且輕便的跨境活動,除了反映旅遊模式的轉變,也對香港本地的零售與餐飲產生明顯衝擊——有更多人選擇“過一個邊”就能用更少的錢享受更豐富的服務與體驗。

在這類“超短旅行”的反面,亦有不少年輕人選擇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來場深度漫遊的人生體驗。
阿倫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自己三十歲生日的前夕選擇了澳洲作為目的地。“‘三十而立’我應該就未立到,但我都好proud of我自己嘅勇氣。”目前阿倫正在澳洲Tasmania櫻桃農場這樣對香港V表示。

像阿倫這樣的香港年輕人還有很多。他們透過政府與海外簽訂的計劃,申請一年期簽證,到澳洲、英國、日本等地一邊打工一邊旅遊,體驗異國生活。疫情後這股風潮明顯升溫:2022年和2023年分別有約2,670和2,632名香港青年獲批工作假期簽證,遠高於疫情期間的800多人。由此可見,越來越多港青選擇以工作假期方式實現「邊打工、邊遊歷」的夢想,把旅遊的腳步從幾星期延長至整年。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新西蘭、澳洲等多國政府分別簽訂工作假期計劃的雙邊安排協議|圖:香港勞工處

2022至2025年的旅遊復甦浪潮中,香港年輕人的心態歷經從急切出走到理性探索的蛻變。他們一方面延續了對外面世界的強烈嚮往,另一方面也在旅途中尋找更深層的收穫——或是療癒身心,或是培養見識。他們不僅僅將旅行當作娛樂消遣,更視之為提升生活質素和個人成長的重要部分。“旅遊已成為年輕世代最好的自我照顧方式。” 在後疫情時代,香港年輕人的腳步將繼續踏遍全球,同時透過旅行豐富自己的視野與人生。他們的故事,也將成為這個世代獨特的集體回憶與成長印記。

香港人的旅遊偏好正朝著多元化和高端化發展,對個性化、靈活性和高品質體驗的需求日益增加。趨勢對旅遊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提供更具吸引力和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旅行者不斷變化的旅遊需求。

採訪/撰文:Charlotte Yu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