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雨水,香港三面環海,且少有天然湖泊,超過6成的飲用水資源來源於內地東江水,為了緩解兩地淡水壓力,香港一直在探索供水新途徑。10月位於香港將軍澳的海水化淡廠第一期項目舉行平頂儀式,預計明年可以生產出第一杯由海水轉化而來的飲用水,到時化淡廠的每日飲用水產量可以達到13.5萬立方米,這意味著可以解決全港約50萬居民的每日淡水需求。
作為香港提升飲用水供應應變能力的重大民生工程,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工程由中國建築國際和來自西班牙與香港的團隊負責承建,項目採用世界領先的逆滲透海水化淡技術,經過兩道逆滲透處理,將淨化後的海水生產加工成適合市政供水和居民飲用水。
“現在主流的技術採用逆滲透,主要是因為環保污染小。它只需要用電力驅動,就可以源源不斷製造出適合我們的引用水。我們用的所有取水工藝,是在海裡打一條隧道,在海裡做一個豎井,這樣就最大程度避免對海洋海床海生物的污染,做到了可持續發展。”化淡廠土木工程項目負責人張保平形容,海水化淡廠投入使用後,可以實現24小時主動產水,低能耗和高環保理念也體現在生產的多個環節,工程的進出水管道首次採用陸對海頂管施工,打造兩條330米的水下隧道,可以最大程度保護海底珊瑚群不受影響。
事關全港飲用水資源的安全,將軍澳海水化淡廠從項目設立到激烈競標,一度引起坊間熱議,不過張保平表示,中建在1982年就負責東江水木湖的輸水管線工程,為香港提供約6成的生活用水,也先後承建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及大埔濾水廠等十餘水務工程。
“這是專業技術方面的底蘊,另外我們公司在香港開拓業務40多年,各種類型的市政工程都有涉獵,像大型地下隧道、地鐵工程、橋樑工程、高速路工程⋯⋯我們現在做的都是相對體量比較大的標誌性民生工程,所以對我們公司的專業技術來說,做這一帶正好,適合我們。”
為在疫情下協同多團隊和跨國界合作,如今中建在將軍澳化淡廠項目搭建了智慧工地安全平台與數碼工程監督系統,令每根管道的施工數據清晰可見。
從一杯海水到符合飲用標準的淡水,19年12月開始,項目在疫情伴隨下歷經近3年並按時完成目標,預計明年9月30號化淡廠將生產出第一杯飲用水,並在12月底正式投入使用,香港也將迎來"主動產水"新時代。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