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談|小崔:“走塑”要“多贏” 政府須傾聽民意
2024-04-26
月旦港事

走塑令4月22日正式開始實施,有餐廳擔憂成本影響客流,也有市民表示替代品體驗差、便利性不足,這些都需要時間適應。走塑是國際共識,在香港也有成熟的民意基礎,但要“移風易俗”,政府需傾聽民意,強化解說,支持、鼓勵科研成果轉化,提升替代品性價比,如此才能促成對各方多贏結果。

塑膠難以自然分解,在自然環境中殘留可達數百年,嚴重影響環境生態和食物鏈,並可對人類健康造成深遠傷害。因此,“減塑“、”走塑”已經成為國際共識。內地自2020年年底起,已禁止生產和銷售發泡膠餐具和膠柄棉花棒;歐盟於2021年7月起已禁止10種即棄塑膠產品;澳洲亦於近年展開類似的即棄塑膠管制措施。香港也飽受塑膠廢物困擾,廢棄塑膠約占都市固體廢物的兩成多,且比例不斷增加。特區政府多年來僅採用膠袋收費的方式,控制部分產品使用量,直到本次下決心通過立法全面“走塑”。根據立法前的公共咨詢,超過9成市民表示支持,立法過程中也順利通過表決,這些都顯示“走塑”民意基礎成熟,措施勢在必行。

雖然有民意共識,但新措施要成功落實,無異於“移風易俗”,需要業界及每一名市民的支持和參與。政府的首要工作就是向市民和業界解釋管制的內容和細節,避免誤讀、恐慌造成的不理性行為。例如,面向市民要說清楚,新規針對的是“商家行為”不是個人,市民目前仍然可以購買、可以使用塑膠產品,不會受罰,因此沒必要擔心更沒必要搶購。面向業界則要表明,新規執法的尺度和標準,初期仍以勸喻和警告為主,呼籲業界未雨綢繆,盡快做好過度準備。

同時,政府也要充分傾聽市民和業界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關注和憂慮。例如市民普遍關心替代品的問題,是否方便、便宜、舒適,商家更多是擔心存貨塑膠處置、替代品渠道以及成本轉嫁等問題。在新規初期,解決這些疑慮和問題,對於順利推行“第二階段”更加嚴格的措施至關重要。事實上,政府在考慮首階段把哪些即棄塑膠產品納入管制時,已充分考慮有關替代品的供應是否成熟、普及和可負擔,並且通過“截塑”網站向市民提供一站式的替代品選項。同時,政府也推出了新程序“走塑有賞”,和原有的“綠綠賞”合作,為市民“走塑”提供動力。

另一方面,政府下定決心“走塑”也為環保科技發展提供了空間。去年立法會通過法例不久,中文大學化學系有研究團隊就發佈了一項科研成果,稱在新一代可降解材料的研發取得重大突破,新材料作為食品包裝膜能夠保持塑膠的拉伸效果,同時可自然降解,對人體無害。在“走塑令”的刺激作用下,政府應該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措施,鼓勵相關科研成果的研發和轉化,進一步提升替代品性價比,促成對學界、商界和市民的多贏結果。

(文:小崔 法律博士、教聯會秘書長、憲法和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會副主席)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