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仔:丁蟹效應、李氏力場 你仲知幾個香港都市傳說?
2022-10-25
香港V

今年港股走勢可謂「一言難盡」,昨日(10.24)開市後更瀉逾千點,一度暴跌1069點,「一夜回到九七前」。有網民留意到,昨晚TVB深夜重播1988年鄭少秋(秋官)主演的《大都會》,難道「丁蟹效應」又應驗、推冧股市?本港還有哪些流傳民間的「香港都市傳說」?V仔帶你一一盤點

1.【丁蟹效應】

源自鄭少秋在1992年出演的電視劇《大時代》中的反派股市狂人「丁蟹」,故事講述由「丁蟹」經常在股市的熊市中拋空恒生指數期貨而獲取暴利。當年播出時,恰巧遇到香港股市暴跌,恒生指數一個月內暴跌20%,不少股民投資失利,而在接下來近30年中,幾乎每當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集播放時,香港股市都會有顯著下跌,於是開始有了「丁蟹效應」一詞,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從此成為投資者的另類股市話題。有股民更認為,凡有鄭少秋的新節目播出,甚至有鄭少秋的舊節目重播,皆是股災先兆。

2.【五窮、六絕、七翻身】

所謂「五窮六絕七翻身」是指股市在5月開始下跌,6月更會大跌,要到7月才見反彈。被稱為「港股魔咒」,出現這一現象是由於香港大部分上市公司會在每年3月公佈年度業績,之後除息除權,所以到了5月時,由於大多數公司都已經除息除權,股價自然會下跌。直到暑假後投資者開始期待中期業績為止,投資者會重新再把資金投入股市,又或者基金經理會重新調配資金的分佈,令7月的股市有一番新景象。美國股市同類理論叫“sell in May and go away”。

3.【藍燈籠效應】

藍燈籠之所以「大吉利是」,是因為以前家有喪事之時,就會在門口掛上藍色字燈籠。此典故後來被證券界引用,形容某幾隻股份為藍燈籠股,當見到連這些股份都被熱炒時,就知道股市離見頂之期不遠了,暗示大市升勢或完結。中國移動(00941.HK)、港鐵(00066.HK)等都曾經被市場提及、具有「藍燈籠效應」的股份。

4.【一月效應】

坊間「一月效應」有兩種解說,一是指每年一月,股市都會升多過跌;另一說法是以一月的股市走勢來預測全年表現,即是說如果一月升,股市全年都會升,反之亦然。

若按2010至2019年10年間數據來說,港股在2012、2013、2017、2018和2019年五個年份中,恒指在1月的表現均與全年整體走勢吻合,其中恒指在2017年1月大升6.18%,之後全年累升7,919點,累積升幅近36%。

5.【聖誕鐘買滙豐】

聖誕鐘,買滙豐,香港股市常見名詞,其中「鐘」和「豐」在粵語上是押韻,是指傳統上在每年聖誕節前後(即12月尾至1月初)買入滙豐控股的股票,其股價或會有較好的投資回報,這情況在牛市上通常見效。美國股市同類理論叫buy when it snows。

6.【李氏力場】

李氏力場源於香港市民不滿熱帶氣旋吹襲香港時,香港天文台沒有發出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致大批市民在暴風下仍不能停工、停課。部分市民諷刺天文台和李嘉誠為首的商界官商,為了避免股市停市和大多數行業停工而使商界利潤減少,後來演變為譏諷李嘉誠設立了能阻擋、甚至控制熱帶氣旋的移動路徑及速度的「李氏力場」,避免因停工、停市而招致經濟損失。

【HongKongV】
Instagram: @hongkongv
Facebook:香港V
YouTube:香港V

編輯:梁琰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