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假期剛剛結束,根據香港入境處統計,1日到10日,約有76萬人次的旅客入境,內地社交媒體上也掀起一股“港風”打卡熱潮,而構成香港特色夜景的霓虹招牌,就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近年來霓虹招牌的陸續拆卸令市民感到惋惜,與此同時,積極的文化保育和行業轉型,也讓香港的時代印記煥發新的光彩。
復活節假期剛過,社交媒體上旅行打卡照的熱潮還在延續。旺角、中環......不少香港地標成為打卡照的背景,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更是成為不可或缺“港風”氛圍必拍點。
13日上映的港產片《燈火闌珊》就是一個以霓虹燈為主角,講述主人公香姐在完成丈夫遺願的過程中重新找回生活希望的故事。導演曾憲寧對霓虹燈也有著獨特的情感。
近年《建築物條例》更新規定令許多霓虹招牌成為“違例招牌”,不少大型招牌因安全原因被拆卸,LED燈飾不斷發展也在擠佔它的生存空間。 “拆一個就少一個”的緊迫感下,市民懷舊情緒被放大,不斷嘆息香港霓虹燈產業逐漸走向沒落。
其實不少拆下的霓虹招牌已經有了歸宿。有本地非牟利保育組織霓虹交匯接收許多承載港人集體回憶的大型招牌,曾在中環海濱辦展覽讓市民重溫色彩繽紛的記憶。新式霓虹燈工作坊也在探索如何將霓虹發展為室內藝術設計的元素。
不止霓虹燈,手寫小巴牌、手雕麻雀等已成為香港文化符號的傳統手工藝產業都在尋求轉型。如開設工作坊讓市民體驗製作過程、製作鑰匙扣等文創產品,這些承載著老一輩手藝人匠心的作品和技藝,正在以更加年輕的姿態煥發新的光彩。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