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8月22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召開內閣會議後,正式宣佈將於本周四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經處理的核廢水排海。此消息一出,立刻引發各界關注,指日方在未取得足夠國際共識情況下一意孤行。而對於核污水排海的危害,日方許多說法不盡不實,飽受質疑。
1⃣️正常排放?No!前所未有
「排放量史無前例」
福島核電廠的核污水總量超過130萬立方米,且與通常核電站排水有本質區別,除氚之外的63種其他放射性物質在世界上沒有任何排放先例。
「排放持續30年」
與常規核電站排水不同,該次核污水排放將不眠不休持續排放30年,對地球生態與人類健康帶來的長期後患不容忽視。
「未循歐美先例」
日本排海計劃也並沒有按照歐美國家先例,比如在附近的湖泊存儲核污水十多年後,待放射性元素變成無害的化學元素後再排放。
2⃣️可以飲食?No!對人體害處多多
「接觸燃料的特殊廢水」
日本稱會先稀釋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氚」,但由於這些核污水曾直接接觸損毀堆芯內的核燃料,淨化處理後仍可能含有各種放射性物質。
「稀釋不等於消失」
核污水排海對人類健康的長期潛在風險極高,有些放射性物質壽命長達數千年,並會隨著海洋生物遷徙和在食物鏈積累。
「受污染海魚無法食用」
東京電力公司五月曾在福島核電站港灣內捕獲海魚,其體內「銫」元素超出日本食品衛生法規定標準180倍,食用後使人體細胞病變,嚴重可致癌。
3⃣️通過檢驗?No!報告不確定性多
「安全性基於大量假設」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污水排放總結報告中的檢測數據和方法多由日方提供。報告中許多用詞含糊不清,如表示「知道」,未有說明「同意」,亦無具體提及有多少專家表示質疑。
「隱瞞重要信息」
綠色和平在研究報告中指責日本當局隱瞞現有過濾方法無法過濾「碳14」一事,該物質半衰期長達5730年,它能融入到蛋白質、核酸等細胞組成當中,造成的核酸損傷或能導致細胞死亡或潛在的遺傳突變。
「並非長期可靠」
排放將持續30年,安全的進行需淨化系統長期的有效管理和運作,而日方缺乏證明淨化裝置的長期有效性和可靠性。近日福島核電站輸送核污水軟管發生破裂,洩露後的污水經抽驗,顯示「氚」濃度已嚴重超標,該事件導致東京電力公司的管理再遭質疑。
【HongKongV】
Instagram: @hongkongv
Threads: @hongkongv
Facebook:香港V
YouTube:香港V
TikTok: @hongkongv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