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手機與社交媒體已深度融入現代生活,但過早讓兒童及青少年接觸卻可能帶來風險。有家長組織調查發現,本地兒童平均9歲擁有首部智能手機,而家長自身也常難脫手機依賴。該組織建議,宜待子女滿14歲再提供手機,16歲後開放使用社交媒體,並建議推廣“零手機”校園,以保護兒童的大腦發育和身心健康。
▍智能手機或引家庭矛盾:80%親子為此發生衝突
家長組織“Look Up Hong Kong”於7月訪問651名香港家長,當中74%來自公立學校、14%來自私立或直資學校、12%來自國際學校,了解其子女使用智能手機及社交媒體的情況。調查顯示,近80%家長曾因手機問題與子女衝突,45%家長表示子女每日使用手機超過2小時,而每星期只有1次甚至完全沒有校外戶外活動。此外,25%家長指出子女曾在網上被陌生人聯繫,12%曾接觸不當成人內容,男孩比例為女孩近兩倍。
除兒童存在手機使用問題外,家長自身也難以擺脫手機誘惑:75%受訪家長表示“機不離手”,三分之二自覺使用過久,逾75%認為沒有手機無法生活。有關專家強調,家長的使用習慣會直接影響子女,身教至關重要。
▍家長認為對兒童身心健康威脅最大的平台為“抖音”
調查顯示,28%家長認為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危害孩子的社交關係,此比例在國際學校家長中更高達59%。普遍家長認為對兒童身心健康威脅最大的平台依次為:抖音、YouTube、Instagram、WhatsApp及小紅書;而本港兒童最常用的五大社交媒體平台則為 Instagram、YouTube、WhatsApp、抖音和微信。其中以Instagram最受初中生歡迎,小學生則最愛用 YouTube。
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表示,社交平台依賴AI推送用戶喜好的內容,長期接觸可能影響孩子的思維與消費模式。她舉例,有些短片在十秒內密集輸出畫面及資訊,易損害兒童專注力。
▍組織推“零手機”校園
該組織同時提倡“零手機校園”及戶外活動。調查顯示,89%家長支持校方限制手機,65%期望更嚴格政策,最普遍做法是要求在校期間關機並存放。此外,半數公立及逾七成國際學校家長傾向讓子女入讀“零手機學校”。組織呼籲政府增設戶外空間、規管社交平台並落實年齡驗證,同時鼓勵家長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將科技視為有益工具。
V仔放大鏡🔍:為你解碼新聞熱點
【HongKongV】
Instagram: @hongkongv
Threads: @hongkongv
Facebook:香港 V
TikTok: @hongkongv
#香港 #香港V #hongkong #hongkongv
編輯:宋佳琦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