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談|小崔:如何平衡“離境稅”的利弊?
2024-01-09
月旦港事

 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二月底發表,公眾諮詢於去年12月底已正式展開。近期,有金融機構建議政府探討征收離境稅,有關建議立即引起了社會多方面的關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離境稅政策各有利弊,需要平衡,讓這項建議再次成為談論焦點。筆者認為,從公共財政的大環境、稅收的實際效果以及兩地關係等方面進行分析,不難看清“離境稅”的利弊。

 過去數年,香港經歷了連年大額赤字,財政儲備由超過11,000億跌至約8,400億,財政狀況持續緊張。2020至2022年的財赤主要體現在“開支端”,與防疫抗疫有關的花費和補貼,數字雖大,但情勢緊急無可厚非。從2023年起,疫情結束,經濟復常,但公共財政仍不見好轉,反而在“收入端”出了大問題。多年來香港政府一直維持“高地價政策”,賣地成為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地產向好的年份,土地收入一度超過政府總收入的兩成。然而去年流標土地數量創歷史新高,賣地收入大幅減少,公共財政雪上加霜。在赤字高懸、財政緊絀的情況下,基於平衡公共財政的目的,進行擴充稅基的探討,尋求增加政府經常性收入的方式,這對於香港社會整體是有一定益處的。通過這樣的探討,一方面能夠讓市民更加直觀的了解香港公共財政所面臨的狀況,從而理解並支持政府提出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另一方面也讓政府能夠更加堅守“量入為出”的原則,尋求恢復收支平衡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

去年全面通關後,因為人民幣貶值和內地物價平穩的原因,港人北上消費成為令人無法忽視的社會現象。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的數據,2023年全年香港居民約有5,300萬人次北上,其中超過4,000萬經由深港口岸出境,到訪內地的香港居民人次已超過了2018年的水平。根據公開的數字,去年全年有約8,140萬人次經陸路和海陸從本港出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有機構瞄準迅速回升的出境人群,提出征收“離境稅”,希望藉此為庫房帶來額外收入。然而,通過簡單的測算就可以得出,即使按照每人25港幣的高位價格計算,“離境稅”增加的財政收入只有約23億,占全年財政收入的0.6%;如果按每人10港幣的低位價格,財政收入增加只有約8億,占全年財政收入比例不到0.2%,這對於香港的財政收入微乎其微,對於改善赤字狀況更是杯水車薪。

 事實上,香港剛回歸不久,由於經濟發展處於不同階段以及匯率的原因,大批港人北上消費,特區政府于1999年已經考慮征收“離境稅”。此後數年,因北區水客問題嚴重,坊間也有過類似的討論,但兩次都因大量反對聲音而擱置。今年已是香港回歸第27年,隨著內地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兩地經貿往來和人員流動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方案提出之後,兩地之間互聯互通、互利共贏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策略,更是推動新時代國家全面開放格局、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的新實踐。2023年初恢復通關以來,兩地往來人數能夠快速回升,是各方樂見的良好趨勢,也是兩地政府共同努力的成果。這時提出“離境稅”,既為廣大市民的出行設置了明顯的障礙,又未能有效提升財政收入,还影響了香港的自由開放形象,更不利於兩地融合發展,在政策上無法滿足成本收益分析,在社會上很可能激起廣泛反對,可以說是“弊”遠大於“利”了。

(文:小崔 法律博士 香港教聯會秘書長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