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談|歐陽海城:告別劏房邁出第一步
2023-10-30
月旦港事

特首李家超公布第二份施政報告,篇幅長內容豐富,有報章逐項計數,短中長政策措施總共640項,實屬罕見,市民見到一個想做事、想作為的政府。640項措施有不少亮點,例如在十個月內就劏房最低標準、取締不符最低標準的劏房等,這是迄今為止解決劏房現象最切合實際的一項舉措。

據統計處報告,本港有逾10.7萬戶共21.4萬人居住劏房,比起五年前增加15,000多戶。香港人均gdp約五萬美元,個人平均財富逾55萬美元名列全球第三,僅次於瑞士和美國,卻有這麼多人居住在面積空間非常狹窄、環境差劣的劏房,這種現象可說是香港之恥。

劏房現象由來已久,這是香港貧富懸殊一個突出表現,也是最突出的民生問題。要解決劏房問題,最直接的辦法是建更多公屋。李家超表示,政府已覓得可以興建4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土地,比未來10年所需30萬個單位多出三分一。在上週五(27日)一個論壇上,主持人問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歷屆政府都說覓地難,為何現在一下子就找到這麼多土地?甯局長稱這些土地是在以前的政府不斷努力的基礎上才找得到。無論如何,土地已經有了,但因為涉及業權及配套措施等多種因素,這些土地大部分難以在短期內興建公營房屋,換言之,劏房問題必須分批逐步解決,這就需要先處理好孰先孰後的問題。制訂最低劏房標準之後,政府可以取締不符合最低標準的劏房,亦給予劏房業主提升劏房質素的機會。政府透露,早在十年前曾經討論立法規管劏房質素,但因為未有足够的安置單位而被迫擱置。此一時彼一時,現在制訂劏房最低標準,已有足够的公營房屋單位可作安置之用,毋須擔心被取締的劣質劏房的租戶會淪落街頭。

至於何時徹底告別劏房,就涉及本港樓市及房屋政策等結構性問題。如果劏房質素符合法例要求,而市場亦有需求,劏房現象在短期內就很難完全消失。告別劏房走出第一步之後,特區政府仍需繼續努力,為實現廣大市民對「房子住得寬敞一點」的美好願望,不斷創造條件。

(作者歐陽海城,在香港傳媒圈打滾逾三十年,從記者到總編輯再到評論員,一路走來,不平則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