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學校結業新聞頻出,引致各持份者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前有半山區名校玫瑰崗中學辦學團體宣佈三年後與另一所私立學校合併,在無穩妥方案及並未與師生家長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導致各方不滿,人心惶惶;後有開業近60年的九龍塘根德園幼稚園,突然宣佈三年後停辦,引起業界震驚。在香港人口結構性下降的大趨勢下,學校結業潮的到來無可避免,如何確保學生利益,安撫家長擔憂,提升教育質素,維護業界穩定,這些都是教育界需要直面的問題。筆者認為,在面臨重重困難的關鍵時期,特區政府教育局應該以科學統計數字為出發點,以學生的利益和教學質素為依歸,必要時積極介入協調,高效利用政府資源,實現“香港教育更好一些”這個目標。
過去數年,在生育率下降、“零雙非”政策、社會動蕩、移民潮和疫情封關等因素的疊加影響之下,香港適齡中小學學生人數不斷下降,已成為結構性趨勢。根據立法會披露的數字,香港新生兒自2016年(60,856名)至2019年(52,856名)一直下滑,於2020年跌至近20年新低(43,031名)。由此可見,幼稚園首當其衝,收生連年銳減,全港2026年的小一人口及2032年的中一人口也將會面臨顯著下跌。面對這樣的情勢,教育局以及各大辦學團體需要具有長期思維,清楚認識香港未來學齡人口的結構性趨勢,不應再一廂情願(wishful thinking)的期待某些單獨因素(如通關、移民回流和引進人才等),會在短期對香港的人口結構帶來根本性的改變。對此,辦學團體和學校管理層對此應該有充分的預期,並盡早從“觀望”過渡到“應對”的思路,力求平穩解決問題。
在具體解決問題的時,學校無可避免的要通過合併、重置甚至停辦的方式進行相應的優化和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局要優先考慮學生利益和教學素質,負起監督責任,盡可能降低因辦學團體單方面的決定,對師生和家長帶來的嚴重後果。以玫瑰崗中學為例,在現時收生和財政情況均保持穩定的情況下,辦學團體倉促提出停辦計劃,令師生無所適從。特別是受影響最大的初中學生,突如其來的擇校壓力和負面情緒會打亂他們的學習打亂,高中學生也要在巨變中調整情緒,準備好公開試。更不用說全校教職員人心惶惶,教師是要堅守到底,還是今早另尋出路,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全校學生的教學質素?雖然辦學團體有權決定辦學計劃,但學校停辦的決定不能只從生意的角度衡量,也不能只考慮數字,面對這樣的風波教育局應該積極介入,協調各方,特別是援助受影響的師生,盡早拿出妥善方案,為將來業界處理類似“殺校”問題建立良好的先例。
正如教育局長上任伊始的表態,面對人口結構的變化,教育局不能用舊辦法解決新問題,政府資源的使用要聚焦未來,優先考慮教育質素的提升,加強裝備學生的能力。教育局在與各方磋商的過程中,也要明確如果一味要求“凍薪凍額”,只打同情牌,也很難取得共識。正確的方向應該採用多重進路,一方面檢視各區之間學額分佈情況,調整開班人數和派位準則,配合學校合併、重置措施,另一方面也要及早籌劃,妥善處理教師人手的調整,維護業界穩定。同時,教育局也應該鼓勵辦學團體積極行動,從學生的利益出發,檢視自身面臨的問題,研究整合內部資源,提前有序制定可能涉及學校變動的時間表,讓每一位受影響的學生都得到妥善安置。畢竟教育問題對學生、家庭和社會影響廣泛,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妥善應對未來多年人口結構下降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真正落實國家對於“香港教育更好一些”的期待。
(作者小崔为法律博士、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