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接受本台獨家專訪表示,當下抗疫已經不再是躺平和清零之爭,需要考慮的是應該如何安全的與病毒共存。
近期內地疫情防控新十條出台,防控措施疊加優化,有人形容,抗疫的拐點已經來臨,正邁向結束疫情生活的道路,對於放開的政策信號,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接受本台獨家專訪時表示,雖然病毒一直在演化,但人群的整體免疫力也在提高,抗疫政策已經不能簡單的用躺平或清零之爭來形容,取得平衡才是關鍵。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這裡頭並不是簡單的說是躺平了什麼都不做了,或者說我就說要嚴控,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了,這裡頭有一個中間的平衡,我們要做到一個跟病毒很安全的共存,慢慢的當病毒真的達到了一個又有季節性、又像普通流感一樣,我們生活就恢復到完全正常,現在還沒有到,現在是我們要做到和病毒安全的共存,這是很關鍵的。”
目前內地流行的奧密克戎病毒株像是北京主要的是 Bf.7,而香港病毒株更為多樣,第五波疫情的時候主要是BA.2,之後到了BA.5為主要病毒株,如今帶有免疫逃逸的BQ.1.1新變異病毒很可能變成當下主要流行的病毒株,陳鴻霖說,現在的趨勢的確更像是朝著普通感冒病毒的方向轉化,然而感染性有多強,對社會影響有多大,關鍵要看病毒能否穩定。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你可以看到的徵狀大部分都是上呼吸道感染、喉嚨疼、一點點發燒,大概三四天之後,基本上病毒就消除了,病毒確實是在往普通感冒方向轉化,但關鍵是病毒必須穩定下來,如果穩定下來,那就是普通感冒的問題,如果沒有穩定下來,他還有可能往不同方向轉化。”
冬季來臨,疫情爆發迅猛。香港在第五波疫情時也適逢冬季,高峰期時對醫療系統產生壓力,陳鴻霖教授建議,大部分輕症和無症狀患者知道被感染之後,應該做的不一定要去醫院,也不一定要去搶購很多不需要買的藥物,而是應該讓民眾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去應對病毒。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當然有些高危人群,有基礎疾病的該看醫生就看醫生,可以用各種方式,有遠程的通過電話輔導的,包括有些地方可以做得到把一些藥物送到家裡,這方面政府已經做的很好了,所以我想香港確實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經驗,可以安全的跟病毒共存。”
香港近期防疫壓力巨大,8日單日新增超過1萬4千宗本地確診個案,超過七個月來的新高。陳鴻霖教授建議,為了防止重症和醫療系統擠兌而產生的問題,維持人群的整體抗體水平很有必要。
有些人打疫苗已經有段時間,免疫力比較低了,這些人需要再加強,可能是要打第四針,如果第四針打了一段時間,再過一兩個月可能要考慮打第五針或是混合針
作為科研人員,陳鴻霖教授說,平時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跟踪人群,看看疫苗的保護性和安全性,根據病毒的演化,疫苗也要跟著一起演化,繼續提高疫苗有效性。和病毒賽跑,希望我們能夠跑到前面。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