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底撈的“科目三”舞蹈火遍全國,成為網絡頂流。內地抖音上有關海底撈“科目三”的舞蹈視頻,播放量超過十幾億次。海底撈再次憑藉一段極具節奏感,充滿魔性的舞蹈,精準擊中了萬千消費者的“爽點”,俘獲了眾多年輕人,把本身已經不斷內卷的服務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據說,海底撈要求不論大陸或者海外門店,服務員都要為客人獻上“科目三”神舞。然而在香港,海底撈的“科目三”似乎並未掀起類似內地的狂歡,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思考。
香港是世界美食之都,可以說絕大部分來餐廳消費的港人,首先看重的都是餐廳的口味和菜品的質量。對於海底撈這家向來以“服務”取勝的品牌,那些超出飲食本身,甚至超出顧客想象的個性化服務,在香港消費者的眼中,恐怕不全是加分項。例如海底撈門口常設的對戰棋牌類遊戲,似乎可以讓顧客在門口傻坐等待,但對於分秒必爭的港人,又有多少人會真正在一家餐廳門口消磨大量時間呢?
此外,海底撈“科目三”的火爆離不開內地的年輕流行文化。“科目三”本身就源自廣西年輕人的三大必會科目:唱山歌、嗦米粉、跳舞。“科目三”的火爆,與貴州村超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給了年輕人一種“發瘋”的方式,釋放壓力和不良情緒,獲得愉悅感。然而在快節奏高壓力的香港,這種方式卻不一定能夠得到年輕人的認可。一來香港年輕人對內地流行文化本身感知並不深刻,不能僅通過一個文化片段引發強烈的共鳴,二來香港目前年輕人用的社交軟件、音樂APP,大多還是以歐美流行文化為主導,在這樣的標準下,魔性的“科目三”不僅沒有產生足夠的美感,反而可能顯得尷尬,甚至充滿“土氣”,達不到流行的標準。
第三,海底撈“科目三”的表演人員,並非專業的舞蹈演員,而是普通的員工。據說海底撈在招聘時也把會跳“科目三”列為一項考核指標。這些因素,也與香港的職場文化格格不入。香港的職場注重平等,強調專業,公私分明。香港不少港人看到海底撈女服務員面無表情跳舞的一段視頻,或多或少都會產生負面的情緒。服務員因應顧客的喜好,在餐廳勁舞這個行為本身,都有可能突破港人在公共場合的邊界感,甚至造成不適。
可以說內地和香港在飲食文化、消費文化、流行文化和職場文化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導致海底撈“科目三”在香港未必能夠取得內地那樣火爆出圈的效果。同時,就這個文化現象本身,不論是好是壞,只要能讓一部分人樂在其中,就是它流行和傳播的價值。香港本身就是五光十色、包羅萬象的社會,只要在觀念上“土味文化”不是滑向“審醜文化”的方向,那麼純粹的感官刺激,帶來歡樂情緒,消解生活壓力,港人也不妨一試。
(文:小崔 法律博士、教聯會秘書長、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