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港元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在10月17日已經實行四十年。這一制度多年來為香港穩定社會,並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國際金融中心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當今美元強勢,借貸利率高企的大背景下,聯繫匯率未來何去何從?
聯繫匯率之路,香港已經走了整整四十年。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結束,時任財政司夏鼎基採取“積極不干預”政策,港英政府自1974年起任由港元自由浮動。
踏入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聯儲局激進加息下,港元大幅貶值,再加上當時社會出現信心危機,多重夾擊下,港元匯率從1983年初的6.5港元兌1美元,一度貶值至接近10港元兌一美元。彼時港督尤德甚至已產生完全摒棄港元,改用英鎊的打算。
被稱為“聯繫匯率之父”的祈連活,聯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等經濟學家,隨即提出將港元與美元掛鉤的拯救方案。各方商討後,最終在1983年10月15日宣佈設立聯繫匯率制度,並於兩天後,也就是10月17日正式實施,將港元以7.8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掛鈎。
四十年來,聯繫匯率曾作出不少改進,包括在1988年引入“新會計安排”,將清算行的角色由滙豐銀行手中收歸政府;1992年又設立資金調節機制,讓銀行按指定拆出息率向金管局借入流動資金,以及在2005年設立“雙邊兌換保證”,金管局提供兌換保證,承諾在7.75港元兌1美元的強方兌換保證水平,按銀行要求賣出港元,並在7.85港元兌1美元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按銀行要求買入港元。
即使當前美元走強,高利率環境下,借貸成本上升,經濟仍未完全復蘇的香港,企業和需要供樓還貸的家庭面對不少困難,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仍形容聯繫匯率是一道堅固的防波堤、避風塘,並強調匯率制度茲事體大,一旦選定,絕不會輕言轉變。
回首過往四十年,“聯繫匯率之父”祈連活也認為,只要香港繼續扮演中國內地與世界連接的大門,持續實施固定匯率制度,就能最大程度吸引龐大資金進出,並可維繫穩定的最佳機制,確保香港有效發揮國際金融中心角色。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