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時評|調節綜援鬆緊 救助長者踢走懶人
2023-09-19
月旦港事

樂施會今(19日)發表《香港貧窮狀況報告2023: 疫後復常下的兩極化復原》,分析政府統計處數據發現今年第一季度香港整體貧窮率達20%,超過136萬人處於貧窮狀態。在職貧窮比例最高的為從事「零售、住宿、餐飲服務」人士,佔整體在職貧窮26.6%。最貧窮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為2300元,最富裕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為132,600元,兩者差距達57.7倍,歷年最高。
樂施會的貧窮報告,基本與上月立法會公佈的「低收入及中低收入住户特徵」的《研究簡報》相一致。簡報指,本港低收入家庭在25年間增至53.4萬户。74.1%或39.6萬戶低收入住户沒有任何就業或失業,導致收入不增反減。其中,有非長者成員的低收入住户中,非從事經濟活動的住户數目增至15.7萬個。在這15.7萬中,有40.8%或8.13萬位為料理家務者和提早退休人士,但其同住家人中未有兒童、較年長的長期受照顧人士或殘疾/病患者等需要受照顧成員。
綜合兩項報告,我們大致可以畫出香港貧窮人口畫像:1、兩成多的在職貧困人口,原因多與疫情後零售、住宿、餐飲業不景氣,工資水平偏低或工作時長不夠,以及香港最低工資水平線不合理有關。2、退休長者、病患、殘疾人士等,他們失去勞動能力,缺乏收入來源,積蓄用盡,政府救助救濟力度又不夠,因此陷入貧困。3、退休長者、病患、殘疾人士、兒童等的家庭照料者,他們因照料責任無法工作,政府救助力度不夠也是原因。4、既非長者、殘疾或病患,又非照料者,具備工作能力卻不工作,以至陷入貧困。不管是主觀還是被動,這部分是現實上的「遊手好閒的懶人」。
對於政府的介入措施,樂施會建議調高最低工資、增加兒童照顧服務,以及成立「虛市種子基金」等,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務實的措施,政府介入時應納入考慮。不過,這僅有助於解決兩成多在職或部分照料者貧窮的問題,當下凸出的是伴隨老齡化產生的長者養老問題,以及「有手有腳」的懶人躺平拒絕自力更生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繞不開綜援。筆者認為,香港的綜援申請及發放制度應進行改良,對長者綜援應鬆綁,對懶人要「加綁」。對長者總援,取消與家人同住長者須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申請的限制,允許無子女贍養老人以個人名義申請,提高家庭成員或長者個人申請的資產限額,提高對長者的援助金額等,確保長者老有所養。對於躺平的懶人,綜援應設置一定的援助期限比如一至兩年,超出時限,援助金額應大幅減少甚至減半,之後逐漸遞減,直至完全取消。與此同時,政府安排對其進行就業指導,鼓勵其參加工作。如果再超出一定時限,如三年,仍沒有找到工作,應強制其義務提供社區服務。總而言之,在有緩衝的情況下,逼迫其結束躺平狀態,自力更生。躺平可以是個人選擇,但政府卻不能用辛苦工作納稅人的錢來養懶人,這有違社會公平。
(文:小丫 時事評論員)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1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