淒慘福州話(014)黑我們福州人之前請先搞清楚事實
2024-06-06
程鹤麟

【福州话“凄惨”是喝彩】

黑我们福州人之前请先搞清楚事实

常常有人黑我们福州人:“你们福州人,飞机说成灰机,化肥说成化回。”

嗯……这是事实。

又有人说:“你们福州人,老虎说成老斧。”

诶,不对,这是“诬蔑不实之词”。

打死我们福州人,我们都不会把“老虎”说成“老斧”,一部分福州人,根本说不出这个“斧”来。

他们会把“斧头”说成“虎头”,但绝不会把“虎头”说成“斧头”。

夫妇,福州话是:hu hou,福州人讲普通话讲不好的,会变成:呼互。

福州人的问题不是混淆hf,而是福州话里没有轻唇音f。

这是古汉语的遗存。

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里就没有轻唇音f,f在古代是b,或者p。

板块的板,古代字书说这个“板”字是形声字,从木,反声。

板,怎么跟“反”同音呢?

古代,板,反,就是同音字。

福州话里,这两个字就是同音字,being。

黑我们福州人没什么,但请先搞清楚事实。

闽南话、莆田话、建瓯话,跟福州话一样,都没有轻唇音。

在福建,“饮”是名词,指的是……

在福建,“饮”不是动词而是名词,特指米汤。

作为米汤的“饮”字,福州话是ang,闽南话是am,建瓯话是aing。

本来呢,“饮”这个字,单独拿出来,做动词可以指饮酒。

比如,李白诗“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饮者,喝酒的人。

饮,做名词可以指酒本身。

比如,美食佳饮。

但是,我们胡建人,这个“饮”字被米汤专用了。

福州话里,福建话里,饮,专指米汤。

福建人,喝酒不是饮酒,是吃酒。福州话是食(sie)酒,建瓯话是馌(ye)酒,闽南话是啉(lim)酒。

福州有个字让一位网友百思不解

福州网友谷皮康说,福州有个字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ki五帝,被五帝; ki食,乞丐; ki 伊,给他。

他说他不知道这三个词中的“ki”,是不是同一个字。

我的回答,是同一个字,都是“乞”。

他又追问,若都是“乞”,在音上是通的,但在语义上,“乞五帝”和“乞伊”都不太通。因为在汉语字典里,“乞”没有给的意思。

回答如下:

乞,本义是“求讨”,还有“被”的意思。福州话“乞五帝搦”就是“被五帝抓”。

古汉语里,“乞”就有“给予”的意思。杜甫诗“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这是讲,苏司业时时送酒钱给郑虔。郑虔是个潦倒的诗人,名叫郑虔,但不会“挣钱”。

福州话里保留“乞”字“给予”的字义,是古汉语的遗存。

福州口语不讲“这”

福州口语不讲“这”,讲“ji”。

这个字怎么写呢?

只。

古汉语,“只”就可以用来做代词,功能跟“这”字一样。比如,只么=这么;只今=此刻=如今=现在。

唐僧,唐代僧人一钵和尚《一钵歌》:“苦时乐,乐时苦,只个修行断门户。”

只个修行=这个修行。

现代汉语里,已经不再使用“只”作为代词了。

但是,福州话到现在还是这么用。

只轮=这次;只般=这般;只角=这里;只块=这块。

福州话,有些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叫“先生”

一般来说,“先生”是用来讲男人的。

普通话里,有些大人物,大知识分子,大名人,女的,也被人叫“先生”,比如,谢冰心先生、林徽因先生、骆玉笙先生。

相当于称她们谢冰心老师、林徽因老师、骆玉笙老师。

古汉语里,“先生”的词义之一就是老师。《礼记》就是这么用的:“从於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遭先生於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老福州人就是叫老师为先生的,福州话发音是:sing sang(连读是sing nang)。

男老师、女老师,都是先生,sing nang。

福州话 ,医生也叫先生,sing nang。

男医生、女医生,都是sing nang。

不过呢,严格来讲,把医生叫做“先生”,指的是中医医生。

如果是西医,得叫“医生”。

为什么呢?

西医是近代才有的,福州人就跟着国语叫他们“医生”。

医生的“生”,福州话发音是:seing而不是sang。

因此,中医是sing nang,西医是yi seing(连读是:yi leing)。

医生发音“yi seing”,是照搬国语。

晚清,中国人把英语的mister翻译成“先生”,作为称呼男士。

福州人也照搬,也这样称呼男士。

不过,不是sing nang,而是sing neing。

也是照搬国语。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