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時評|消費券恆常化討喜但是懶政
2023-05-29
月旦港事

政府今日(29日)公布第二期消費券計劃詳情,合資格市民可領取餘下2,000元,料最快於7月16日發放。領消費券,市民當然興奮,但財爺陳茂波就打預防針,強調消費券難以恆常化。港人羨慕新加坡、澳門每年都能獲政府「派錢」可以理解,但應認識到,這種大額消費券是疫情困難時期的特殊政策,像激素,偶爾用之,立竿見影,恆常化則易「中毒」。而政府若過分依賴消費券,實際上也是一種懶政。

長期以來,新加坡的盈餘全民分享計劃、澳門的現金分享計劃,都讓港人羨慕不已。相對而言,香港政府則「吝嗇」得多。疫情前2007年至2019年間,雖然政府財政年年盈餘,且盈餘越來越多,除了2011年一次性派6000元之外,其他年份均是以退稅、寬減稅務、增加福利等形式「派糖」,市民難免感到「不盡興」。疫情來襲,雖然生活每況愈下,但領取一次性大額消費券,卻是意外之喜。消費券對經濟的刺激,也確實立竿見影。無論是普通市民,還是學界、政界,都有為數不少的人期望香港效仿新加坡和澳門,將消費券恆常化,一直發下去。

市民對消費券「食髓知味」,失之則憾。但消費券來源於政府財政,若庫房一直特別充盈,消費券的發放,對政府各項提升經濟、改善福祉等政策不構成影響的情況下,恆常化並無不可。但去年財政赤字過千億,儲備降至八千億,快跌至不足支付政府一年開支的危險警戒線。政府庫房本就空虛,還要為土地房屋、北部都會區建設、基建運輸,產業升級等大手筆投入以刺激經濟復甦,連常規性的「派糖」恐怕都要「減甜」,若再恆常化地發放大額消費券,就有些打腫臉充胖子的嫌疑了。政府應現實一點。

疫情過後的首要任務,是尋找新的發展動能,而消費券更多是「塘水滾塘魚」,並不能為香港經濟打開新的局面,反而會成為經濟負擔。政府庫房是有限的,若政府為了迎合民意,將消費券恆常化,勢必會減少發展類投入,很多政策措施都可能被迫暫緩或叫停。發放消費券,對政府而言,是一件既討喜又簡單的事情,但卻以損傷香港經濟長遠發展利益為代價。從這個角度來講,消費券恆常化,實際上是一種懶政,是投機取巧的政客的做法。李家超政府多次強調,要打造有為政府,懶政自然不可取。

況且,政府以消費券從市民那裡討的喜,邊際效應是遞減的。初期,消費券能直接迅速改善市民生活境況,市民會產生「天上掉餡餅」般的意外驚喜,可這份驚喜一旦恆常化,便會逐漸消退,進而轉變成剛性的心理需求。獲得消費券,變得理所當然起來,無驚亦無喜,但政府若叫停消費券,卻會直接激起社會矛盾。若屆時財政狀況不佳,政府就會進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消費券猶如激素,剛開始效果立竿見影,但卻不能常「打」,依賴性一旦產生,想要祛除,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目前市民的依賴性尚未形成,政府應勇敢地做「惡人」,不管是逐漸減少消費券額度直至取消,還是直接了當地叫停,政府都必須邁出這一步。

(文:小丫)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