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仔: 基層醫療配套不足成焦點🤔
2025-05-07
香港V

今年3月25日,醫院管理局公佈公立醫院收費調整計劃,決定自2026年1月1日起,將普通專科門診覆診費用從80元大幅提升至250元,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此次調整旨在應對人口持續老化導致的醫療資源緊張、民眾就醫輪候時間過長等問題,同時推動基層醫療“重預防、輕治療”理念落地,計劃在約五年內將政府醫療補貼比例從97%逐步降至90% 。

近日,立法會議員陳凱欣在鳳凰衛視香港台的節目《香港熱廚房》中,就這一議題展開深度探討。陳凱欣直言,雖然理解政府長遠需要改革醫療,但對是次加費的幅度及推行時機表達了深切憂慮。她強調,調整收費“並非微調,而是幅度相當厲害”,對於需要長期覆診多個專科的慢性病患者而言,經濟負擔將顯著加重。

陳凱欣認為,在推行如此大幅度的收費調整前,本港的基層醫療配套設施、人手以及市民的求診觀念和習慣尚未準備就緒。若倉促加費,可能導致部分病人因經濟壓力延誤就醫,或自行購買成藥處理,反而可能“小病拖成大病”,最終仍對公營系統造成更大壓力。

從香港醫療體系現狀來看,公私營雙軌並行的模式長期存在失衡。對比新加坡醫療模式發現,新加坡早於20世紀80年代便以個人責任為主,採用個人儲蓄計劃,政府依據個人收入和資產情況給予30% - 80%的補貼;而本港此前公立醫院補貼比例高達97%,調整後如何平衡政府與民眾的負擔,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除此之外,公私營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矛盾也愈發凸顯。陳凱欣特別提到,以深水埗區為例,43萬人口僅有6間普通科門診,其中只有1間提供夜診服務至晚上10時。這使得許多“夾心階層”市民——他們既非最富裕可隨意選擇私家服務,亦未符合申請綜援等全面社會福利的資格——在夜間突發疾病時,除了公立醫院急症室外,幾乎別無選擇。

對於自願醫保計劃,陳凱欣認為其在分流病人方面的成效有限,尤其對已有病症者吸引力不足。因此,陳凱欣促請政府在醫療融資改革上必須“分步走”,應優先投放資源完善基層醫療網絡、增加家庭醫生數目、提升夜診服務覆蓋,並強化公私營協作等配套措施。在這些基礎設施和服務到位、市民求診模式有所轉變後,才應審慎考慮調整收費。她強調,並非反對長遠的醫療融資改革,但關鍵在於推行的方式、時機,以及必須充分考慮市民在現階段的實際承受能力,確保市民在醫療系統中仍有可負擔的選擇。焦點應是如何在提升醫療系統可持續性的同時,保障市民的基本醫療需求不受影響。

總體而言,本次公立醫院收費調整方案,雖旨在長遠優化醫療資源分配及推動基層醫療發展,但其推行方式、加價幅度以及相關配套措施是否能及時跟上,已成為公眾及議會關注的核心。如何在減輕公共財政壓力的同時,確保市民,特別是基層及“夾心階層”市民的醫療需求得到妥善照顧,將考驗政府的政策智慧與執行能力。

#V仔放大鏡🔍:為你解碼新聞熱點

【HongKongV】
Instagram: @hongkongv
Threads: @hongkongv
Facebook:香港V
YouTube:香港V
TikTok: @hongkongv

#hongkong #hongkongv #香港v #香港

編輯:梁琰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