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畅)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的故事。这个小学时就认识的词语,带着一种暖色调的光环。今天,作为一个妈妈重新想到这个词,居然吓出一身冷汗。原来,孟母就跟你我一样是一个焦虑妈妈呀!

前阵子有个单身的女性好友发了篇文章来,里面有大量妈妈群的截图。所有群的内容里满屏的都是大写的焦虑。孩子吃得太多不行,太少也不行;便便的次数太多不行,太少也不行;睡得太多不行,太少也不行……我辩称自己可不担心孩子这些基本生理需求,坚信“上帝把小宝宝设计成,能从最笨拙的父母手中存活下来”。然而,我的育儿理念并没有让我感到更轻松。

有些无法追根溯源又极其碎片化的教育观念深深根植在我的脑海里。比如,孩子三岁以前是大脑发展的黄金期;父母是儿童发展的天花板,要想孩子优秀,父母要不断进步;6岁以前要多陪伴孩子,把握好儿童的人格塑造关键期;找到孩子的天赋所在很重要,而且越早越好;亲子的时光很有限,过一天少一天等等。
看来焦虑妈妈可以分为两种,生理焦虑型和心理焦虑型。我大概要属于后者,引用一句歌词,“为了让(孩子)快乐,搞得(自己)不快乐,为什么人总这么傻呢?”乐观地看,意识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行为决定意识,做不焦虑妈妈,从抵抗住“孟母三迁”的冲动做起。

我的女儿三岁,焦虑如我,当然不想浪费了所谓“大脑黄金期”,在两岁的时候找了个私立幼儿园送去了。如我所愿,孩子用两周时间戒了尿片,学会了自己吃饭,作息时间也变规律了。幼儿园配备了全天陪伴的外教,孩子每天回家嘴里蹦出的英文单词和英文歌也成了家人的日常惊喜。

本想着可以开始安安稳稳的研究小学报哪家了(呵呵),结果第二学年园里的师资出现了问题,原本的教师全数辞职,外教也延迟一个月才能到岗,而面对这些问题,园方并没有提前告知,家长们在开学后互相交流之后才拼凑出了真实情况。我感觉自己成了被欺骗的消费者,不能对这样的问题坐视不管。
然而,经过跟园方和家长们的沟通,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向我袭来。幼儿园方面态度十分友好,但含糊其辞,只说会妥善解决,但一直没有落到实处,让人有种“你宝宝在我手里”的霸道感觉。而他们的这种策略对很多家长来说十分奏效,家长们担心孩子在学校被“特别”对待,一个个都悄悄的得过且过。结果就是,妈妈们私下的聊天主题之一就是——换园。

我感觉自己好像涛涛洪流中的一叶孤舟,逆流而上,形单影只。也默默地去看了另外一所学校,递交了报名表。可是在学期中这样尴尬的时间点,自己能做的,只是等待而已。想象着孟母坚毅果断的样子,一点儿也跟自己的状态联系不到一起。
在这样的心情中,我参加了一个有关《正面管教》的读书会,加入了一个新的妈妈群。不同的是,这次妈妈们从线上走到线下,“抛夫弃子”,得以专心致志地读一会儿书,聊一会儿天。在这样放松的环境里,妈妈们相互拆解彼此的焦虑。在共同学习正面管教的育儿技巧之后,有妈妈提出问题,与这种教育理念对比,我们孩子的学校感觉不太好,要转到哪个学校比较好呀?其他妈妈也纷纷附和。我心中一惊,原来面对学校出现的问题,大多数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转学。几千年过去了,家长们仍然用“大不了就换学校”的孟母思路解决教育困境。

其实,我的内心是排斥转学的,大概是看了《头脑特工队》的缘故,感觉更换熟悉的环境会难以控制孩子性格发展的方向。当我沉浸在自己的悲观情绪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一位妈妈分享她的感受。首先,像我们这样有意识去学习科学育儿方法的家长越来越多,而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家委制度。家长们可以争取做家委,或者与家委加强沟通,为改善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方法出言献策。作为家委的她,已经成功通过参与班会向老师“示范”一种教育方法改革的可能性。另外,很多学校与公益组织也在相向而行,定期给教师进行培训,接收各种各样教育方法的资讯,这些让人对未来的中国教育“充满希望”。
听完她的分享,我豁然开朗。有时候,自下而上的改革或许更有力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先从自身找原因,努力“做到尽”之后仍有必要时才考虑换个环境。这个理念,也正是我们需要示范给孩子的一个重要品格。

在我向新的幼儿园递交申请表之后,女儿幼儿园的班主任老师约我面谈,详细地告诉了我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些表现,我也向她表明我对好的教育的理解。一个半小时的沟通让我觉得重新安心起来。焦虑的最大解药,大概是“知情”二字,对情况“无知无觉”会带来恐惧。作为家长,首先要自己不断增加智识。当感觉到外部环境出了问题时,先沟通,也许事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差。

给娃智慧让娃不再困惑;陪娃游戏,让娃不再孤独;陪娃探索,让娃视野开阔;陪娃乐观,让娃更加快乐。希望妈妈们不要盲目“三迁”,但也不要忘记孟母的初心。(完)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