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生命走到盡頭,我們能否給予他人一個重生的機會?這個問題,正擺在每個港人面前。現時,本港有超過2,700人正苦苦等候器官移植,當中腎臟輪候者佔近2,500人。儘管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上已有約40萬人登記,但去年的捐贈個案僅百餘宗,遠水難救近火。面對巨大的供求差距,衞生署署長提出探討"預設默許"機制,即除非市民主動退出,否則身故後會被視為同意捐贈器官。這個建議,無疑在社會上投下了一枚震撼彈。
【現行機制的"盲點"與新制的期望】
目前香港實行"自願捐贈",但香港器官移植基金會創會主席何繼良指出,這存在"盲點":若死者生前未表態,決定權便落在家人身上,而家屬在悲痛中往往難以作出決定。"預設默許"則能扭轉局面,將捐贈變為預設選項。他以英國為例,指當地改行新制後,捐贈率及移植成功個案均有明顯增長,並強調即使在新制下,醫護人員仍會尊重家屬意願,並非強制執行。
【成功關鍵:市民接受度與宣傳教育】
然而,"預設默許"並非萬靈丹。香港移植運動協會創會榮譽會長周嘉歡提醒,成功的關鍵在於市民的接受程度。她指出,即使在已實行此機制的國家中,成效亦有好有壞,例如新加坡的移植率依然比香港低,證明單靠改機制並不足夠。她擔心,若在社會未有共識下強制推行,不但可能引發市民與醫護的矛盾,更可能造成反效果。因此,加強公眾教育,讓市民充分理解並認同器官捐贈的意義,才是提升捐贈率的根本。
【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議員林哲玄則認為,很多人覺得死亡遙遠而未曾思考此事,但相信不少人內心願意捐出器官。坦率說,這場討論的核心在於個人自主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預設默許"能否成為解決器官短缺的及時雨,抑或會觸動港人對身體自主權的敏感神經?這不僅是醫療政策的改革,更是對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叩問。在我們決定維持"自願捐贈"的現狀,還是改為"預設默許"的新制之前,或許更應問問自己:我們準備好迎接這個改變了嗎?
#V仔放大鏡🔍:為你解碼新聞熱點
【HongKongV】
Instagram: @hongkongv
Threads: @hongkongv
Facebook:香港V
YouTube:香港V
TikTok: @hongkongv
#hongkong #hongkongv #香港v #香港
編輯:梁琰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