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的呂志和依然熱愛工作,並享受其中。
至今,他都保持著規律的作息:7點起床,適量運動後,戴上標誌性的短簷鴨舌帽,回公司開早餐會,和同事們交流分享,下午有時休憩,有時視察、聚會,晚上如無應酬,再和家人團聚,看看電視或在閱讀中入睡。
作為香港嘉華集團主席、慈善家和知名的“石礦大王”“酒店大亨”,生於江門僑鄉的呂志和歷經戰火流離,於艱難歲月中白手起家,不斷開拓商業版圖,至今,他所創立的嘉華集團已在房地產、娛樂休閒、酒店及建築材料行業均有卓越成果。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前常務副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首任會長陳佐洱,曾這樣記錄他眼裏的呂志和:“他平和親切的個性讓我們很快便相談甚歡,從最早做老闆到做老闆時間最長的點滴心得,談到親歷日寇暴行和淪陷期發行的軍票戰後竟不認賬;從當下香港面臨歷史性轉變出現的種種‘怪現象’,談到中國香港基本法主張行政主導,循序漸進發展民主。之後認識日深,更感其謙厚睿智、慎言篤行,每每語出摯誠,深具儒商大家之風。”
不過,經商成功僅僅是他人生的其中一面,慈善教育、反哺社會、貢獻國家、關心持續發展和人類福祉是他傾力更多的一面。儘管榮譽等身,呂志和卻稱,自己只是一個為社會作出過微小貢獻的普通人。他總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經營事業,如何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6月28日,關注國窖1573“世界因你而美麗——2023-2024影響世界華人盛典”,一起見證呂志和“2023-2024影響世界華人盛典”榮耀時刻!
“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由鳳凰衛視集團聯合海內外多家華語媒體機構發起,共同推舉及表彰在不同領域成就卓越、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傑出華人典範。自2007年啟幕至今,華人盛典已連續舉辦15屆,“2023-2024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將於6月28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是盛典首次落地香港。

01戰火流離,創業維艱
1929年,呂志和出生在廣東江門一戶殷實家庭,是家中長子。家底來自曾祖父呂德盈闖蕩美國所得,而江門正是著名僑鄉。
廣東華僑的傳統是,在異國他鄉奠定物質基礎後,就回鄉娶妻生子,再回到異鄉掙錢,呂志和父親就是這樣。
呂父性格溫和,母親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外公是私塾校長,加上曾祖父和祖母,這些長輩形成了非常好的家庭氛圍。他回憶父母的教育以愛護與感懷為主,從不打罵,有時“痛著回家,照顧我的傭人都很害怕,我心想,回家一定要被父母責備。結果沒有,媽媽沒有責罵我。後來,我還看見媽媽悄悄地哭了,她內心非常疼我。”
廣東傳統,為避免孩子養不大,將其寄養在更高的長輩名下,呂志和因此被寄養在曾祖父名下。
呂志和承認,曾祖父對他的影響力大於父親,尤其是老人身上發憤圖強的開拓精神、誠實厚德的性格品行。這些品德,日後也為呂志和所承襲。
曾祖父也有長遠的政治眼光。“九·一八”事變後,他預計中日必有一戰,戰火遲早蔓延到廣東,索性動員全家搬到香港。
1934年,夜幕低垂,4歲的呂志和隨家人坐船來到香港。他清楚記得第一次看到大城市時的驚奇感覺:“看到很多燈光,像星星一樣亮在海面,岸上則是鄉下夜裏從沒見過的光亮。”
彼時,得益於出租曾祖父早年從美國返鄉時買下的若干物業,一家人在香港不愁未來。呂志和讀小學時,他喜歡讀連環畫和踢足球,上學放學都有丫頭陪同。但1941年12月8日淩晨,日軍進攻香港。那天是星期一,呂志和在校園裏清晰地聽到日軍炮彈落地炸開的聲音,對他而言,無憂無慮、富庶寧靜的童年生活提前結束了。
日占時期,呂志和目睹了日軍在距離他幾米遠處射殺人,多次見到路邊柴堆上躺著餓死或被槍殺的屍體。正讀初一的他從此輟學,畢生再沒進校接受系統正規教育。當時,他才12歲。
父親的生意難以為繼,呂志和意識到當務之急是讓自己和家人活下去,他權衡再三後決定做小食品生意。有兩條樸素的理由:無論多艱苦,人總得吃;做吃的生意,至少能讓家人不挨餓。他由淺入深,先從倒賣小量花生等小食品開始,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積攢到一定本錢後,他決定升級業務,請師傅做糕點。當時物資極短缺,人們生活在貧困和艱難之中,很多人排隊等工作,肚餓都不能走開,呂志和想到“用沙河粉製成馬仔(即沙琪瑪)”,在當時聞著香、賣相好,填飽肚子之餘,價格又便宜,因此大受歡迎。
香港九龍油尖旺的上海街曾是商業中心,許多人在路邊擺攤賣點心和雜貨,呂志和一遍遍觀察研究。“那時候什麼都不懂,唯有靠自己的腦筋,留意別人喜歡什麼,之後自己想辦法做出來。邊學邊做,邊做邊學。”他在小本生意中練就的洞察力,幫助他的點心產品不斷推新升級,比如神仙糕(一種松糕)。
一個12歲的孩子,在街頭擺攤中穩步成長,學會了分工與合作、指揮與協調,也領悟到“窮則變、變則通”的道理。
在點心的賽道上,呂志和越走越順暢,想出種種克難招數:做包子沒有肉和新鮮蔬菜,他以油渣、隔夜菜頭菜尾來代替,結果深受九龍倉碼頭苦力的歡迎;沒有麵粉,就用水煮熟木薯粉,不斷搓揉後加入幹薯粉,做成口味接近麵粉的粉皮;對花生糖、薑糖、松糕等常見食品,他會適應原料供需做改動;他還用不同做法加工食材,自創出油炸粽子,讓顧客有新鮮感。
日本戰敗,香港重光。呂志和在商業生涯的起步階段攢下了200萬元日本軍票,相當於50萬港幣,足以買下一條街的房子,卻遭父親反對。出於對父親的尊重,呂志和不再動用這筆軍票。
“父親太老實,總想著有可能把軍票換回港幣,沒想過日本會那般言而無信。”軍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幾年的心血灰飛煙滅,但呂志和顯得雲淡風輕,很快走出沮喪與消沉,東山再起,這正是他超乎常人的難能可貴。

香港嘉華集團主席、大紫荊勳賢呂志和博士
02開山填海,建基香港
戰後,呂志和獨自留港發展新事業。彼時,他一眼就看出汽配行業遠勝過食品行業,在姨父的幫忙下,他進入一家頗有規模的汽配公司,從倉庫管理員起步,通過盤點和整理貨物,無師自通掌握了產品採購和銷售數據,再向高人請教,慢慢學會判斷哪些貨品可能暢銷以及如何整合資源,然後請在大行工作的姨父從國外採購。
呂志和入對了行,食品行業積攢的本事,在汽配行業發揮了奇效。1949年,呂志和用8萬元買下了所在公司,改名彌敦汽車材料行,此時他才20歲,就已總結出樸實無華的生意經:“做生意要抓緊機會,你看見這個生意好,自己又有條件,就要去爭取和把握。”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遭受了西方世界實施的全面禁運,香港頓時成為突破禁運的橋頭堡。呂志和在新加坡採購,然後把貨物悉數運到內地。由於採購量巨大,他頓時在新加坡聲名鵲起,也成為營商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呂志和總結出秘訣,做貿易生意最重要的是掌握上家、下家乃至整個行業最新、最準確的情報和管道。有了這項基本功,他就對行業環境格外敏感,洞悉市場,重視資料和數據,最終透過這些情報看到並把握商機。此外,做事講信譽和道義,勤奮跑動,成功商人的這些必備因素都聚集在他身上。
後來,呂志和見有人拍賣重型機械,因此靈機一動,看見重機械,也覺得是一脈相連。於是進行市場調查,發現香港的重型機械極少,加之戰後香港急需基建,這令他判斷,重型設備將大有可為。
一次偶然的機遇,呂志和結識了一位早稻田大學的香港留學生,其大學教授後來竟成為日本內閣大臣,因此得知美軍在沖繩留下大批重型、開山機械。加上之前對市場行情的分析瞭解,他洞悉出美軍有賤賣資產的習慣,“因此我立即就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最終,呂志和以原價2%-8%的低價從沖繩美軍購入重型機械,將軍用剩餘物資轉為民用,再引入香港轉售,利潤可翻幾十倍。當年全港建築公司的重型機械,幾乎都使用軍部剩餘物資,也幾乎都購自呂志和公司,他的生意也如滾雪球般壯大,並拓展到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機會給到你,就要一擊而中,全力以赴。”他的一句經商名言就是這麼來的。
積累到巨大本錢後,呂志和敏銳地意識到重型機械市場終將飽和,他轉而進軍建材及建築行業。
彼時,港英政府計劃把當時仍荒蕪的觀塘發展成主要工業區,呂志和手裡有工程機械,做填海工程有絕佳競爭力。1955年,他迅速成立嘉華公司,轟轟烈烈地開山填海,開闢道路系統、引水道、海堤。到1957年,嘉華公司差不多承接了80%的工程量,為觀塘日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
1960年代初,香港商業採礦活動日趨活躍,為整頓行業,港英政府進行石礦開採權的公開招標。嘉華於1964年中標最大的石礦之一——九龍安達臣道石礦場的第一開採區,成為首家取得採礦牌照的香港公司。
當時的香港石礦業基本是外企的天下,呂志和面對外企競爭時無懼色,因為心裡有底。觀塘填海時所瞭解到的石礦行情,也助他在行業內大展宏圖,開創先河:全港大大小小70多個石礦公司基本依賴傳統的人工作業,導致資源利用率低、環境破壞、工傷頻發,既然手頭有自動化設備,他決定採用機械化方法來啟動行業革命。
此後十數年,呂志和不斷開拓石礦版圖,整合業務並成功上市,成為香港的“石礦大王”。
幾乎同時,隨著香港經濟迅速發展,人均收入增加,高品質私人住宅需求開始上升,石礦生意成為了呂志和與房地產業的天然紐帶。1962年,呂志和帶領嘉華投資位於茶果嶺道八座六層的住宅樓宇,初次嘗試地產行業。
進入1970年代,躋身“亞洲四小龍”的香港開始推行城市規劃,大量的基建工程進一步帶動了建材市場發展。嘉華把握機會,為多個基建專案和公共屋邨提供建材,逐漸成為香港石礦產業和混凝土的主要供應商。據統計,香港每4棟樓裡就有1棟使用嘉華的石材。
問鼎香港建材業後,嘉華逐漸成為地產、酒店、娛樂休閒業綜合發展的企業,並積極投資內地,成為首批進軍內地的港企之一,在多個城市發展建材和地產,呂志和也因此被冠以“石礦大王”、“酒店大亨”等美譽。“但這也不完全是我個人的功勞,是一個時代、一個機遇,以及一個上下同心的團隊面對任何困難始終傾力拼搏所產生出來的化學效應,所形成的歷史結果。”呂志和謙虛總結道。
03興學強國,教育惠民
在嘉華建材工作逾40年的林康熙印象裡,呂志和為人簡單直接,是一個沒有休息,好像也不需要休息的人。早年嘉華業務忙碌,呂志和凡事都親力親為,白天在辦公室處理生意往來、行政事務,晚上別人下了班,他還要驅車到石礦場巡視業務,親自督導維修,每個周末和長假都是如此。
“但無論多忙,都把同事和工友們的生計冷暖放在心上,很有人情味,完全沒有老闆架子,待大家如同一家人。”林康熙回憶,礦場拆機器時常工作到深夜,呂志和總會問工人吃飯沒有,讓人去買宵夜。他至今記得老闆“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教誨,甚至以此教育三名子女,並叮囑他們要“飲水思源”,說這是昔日老闆常掛在口邊的,強調人與人之間要互相記掛,守望相助。
這種“和諧共用、仁愛和平”的人情味,不僅頻頻出現在嘉華的商道管理中,也是呂志和“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座右銘的一個縮影。
早在1980年代初,呂志和就在香港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東華三院擔任主席。他還獲得過香港特區授勳及嘉獎制度下的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頒獎詞稱讚他“長期參與社會及慈善服務,表現卓越,尤其對本港各界組織慷慨解囊,並支持商界與政府合作,濟弱扶貧;多年來致力在香港推動慈善事業,對醫療、文化藝術、救災及其他善舉,均大力捐輸;尤其支持教育,致力提升酒店管理專上教育水準,貢獻良多,殊堪表揚。”
教育,一直是呂志和重點關注的一個方向。
對內,呂志和沿襲了家族嚴謹與慈愛並存的教育之道,他從不溺愛子女,而是以身作則,教導他們勤奮、誠實、有擔當,但也讓他們在溫暖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他還常告誡子女,學成歸來要報效祖國,為國家的繁榮貢獻自身力量。
對外,因幼年經歷戰亂,呂志和腦海中一直有著“興學強國,教育惠民”的信念,並深信“教育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的深刻內涵。他解釋說:“教育是我們成長的基石,一個國家要興起,離不開好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又離不開教育的支持。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是民族復興的基石。”
呂志和深深記得這麼一幕,幾十年前去昆明做商務考察時,在崎嶇山路上見到一個男人踩著三輪車送貨,貨物上面搖搖晃晃坐著妻兒,像隨時會發生意外,十分兇險。但男人卻解釋,唯有借送貨之便,冒險帶妻兒離鄉出城,孩子才有機會讀書。
這一趟昆明行,呂志和切實目睹了偏遠山區的貧困面貌,他深受刺激,決意要終結越窮越不能受教育、越不能受教育越窮的惡性循環。在中聯辦和教育部協調下,他在7個省份資助了122間中小學的興建及修繕。
隨著內地基礎教育發展成熟,他近年主要將資源投放到大學,尤其是科學、創新科研方面。在捐助內地的高等教育事業路途上,家鄉江門有幸成為第一站。
1980年代初,時任江門市委書記黎子流提議建立一所大學,五邑大學隨後獲批籌備。因經費緊張,黎想到動員僑胞捐款辦學,但募資並不順利,呂志和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那個“萬元戶”還很稀少的年代,政府規定每人最多捐5萬元人民幣,呂志和說服黎子流改變規則,在1987年捐出300萬港元為邑大建設禮堂。這一有1300個座位的“呂志和禮堂”,在往後20年裏一直是江門最大最好的大禮堂,承接了市里諸多大型活動。

1988 年,呂志和博士捐資予五邑大學,興建“呂志和禮堂”
接下來的歲月裡,呂志和捐助了諸多內地高校。資金被用於建設北京大學生命科學科研大樓、北京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嘉華大數據中心及呂志和科學園、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園、香港大學呂志和法律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等。他同時於多家海外知名學府設立中國留學生獎學金,支持優秀學生到海外求學及交流。
他最新落成的捐助專案,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呂志和科學園”,有其2.5億人民幣捐助。2023年10月17日,命名揭幕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張江校區舉行,呂志和來到現場。一如既往,他戴著他的標誌性帽子。這圓形帽子有扁平的輪廓,在英文中叫“flat cap”或“ivy cap”,香港稱之為“賊仔帽”。呂志和曾告訴媒體,戴帽子是因60歲後頭發疏落,對空調冷氣壓頂的承受力變差。
在現場,呂志和指出“科教興國”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主張:“我很榮幸能參與呂志和科學園的建設,回應國家號召積極推動張江地區科創發展,以支撐上海成為具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透過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造面向全球的前沿研究高地。”
而呂志和科學園,正是上海交大對接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並參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前沿陣地。其以物理、化學、生命、材料、資訊等基礎學科為主,瞄準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材料領域創新科研佈局。
04星光燦爛,初心不變
經歷過戰爭和天災人禍,呂志和不僅尤其看重興學強國,更深刻認識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變遷和命運。
2015年,呂志和創辦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致力於表彰在促進世界資源可持續發展、提升人類福祉、宣導積極正面的人生觀、提升正能量以振奮人心等方面作出傑出貢獻的個體或團體。
和諾貝爾獎等歷史悠久,且著重表彰特定學科領域突出貢獻者的獎項相比,下設持續發展獎、人類福祉獎和正能量獎的“呂志和獎”則更為關注人類福祉和社會進步。歷屆獲獎者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預防氣候變化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解振華、堅守敦煌莫高窟的考古學家樊錦詩,和發現“基因剪刀”的美國科學家珍妮花·杜德納等。其中,杜德納獲頒人類福祉獎次年,又斬獲諾貝爾化學獎。
“雖然世界上有許多獎項,但真正能夠跨越種族、文化、宗教和國籍的界限,以團結和鼓勵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共同改善人類福祉的獎項卻並不多。”談及創立獎項的初心時,呂志和說,科技發展雖為人類生活帶來極大改善,同時亦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世界紛爭不斷,戰爭連年,貧窮、饑餓和疾病等仍然是全球面對的嚴峻挑戰,當年他與多位好友懷著“寧靜致遠、和諧共用”的共同信念成立這一獎項,就是期望鼓勵世人追求內心的和諧,不分種族,不分你我,互諒互讓,共用世界豐富的資源。
“我的名字叫‘志和’,時刻提醒我要有堅毅的意志,保持內心的平和。我衷心希望大家認同這些價值觀,攜手共建和平。”他也希望通過“呂志和獎”,能為全球正能量的傳播和人文精神的弘揚貢獻一份力量。
從創立至今,“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和嘉華集團分別走過近10個和70個春秋,而他們的締造者呂志和也已達95歲高齡。過去數十年來,他經歷了從白手起家到創建綜合集團的過程,也見證了國家從貧窮落後到繁榮富強的巨大轉變。時代變遷背後,不變的是他積極向上的心態、務實進取的精神、社會奉獻的擔當,和對慈善、對社會和諧、對人類福祉的期許與初心。
一直以來,無論商業還是慈善,呂志和的行事風格都極為務實低調。當被問及,多年以後最想被人們記住的身份是什麼時,他的回答也延續了這一風格:一個為社會作出過微小貢獻的人。
“我是一個始終保持初心,努力前行,堅持不懈追求進步與貢獻的普通人。”呂志和說,雖然自己力量渺小,但從未放棄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無論是在商業領域的開拓,還是在慈善事業的參與上,他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為這片土地、這個時代留下一些正面的痕跡。
1995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其發現的5538號小行星命名為“呂志和星”,用以表彰他在公益慈善領域的貢獻。至今,這顆星仍圍繞著熾熱的太陽,孜孜不倦地以平均每天171萬公里的速度奔騰前進,似乎也與呂志和的人生軌跡遙相呼應。
呂志和說,他希望若干年後,當人們抬頭看天上的星星,會想起曾經有這樣一個人,與宇宙中的一顆小行星有了不解之緣。而這顆名為“呂志和星”的小行星,雖然微小,卻也閃爍著自己的光芒。
作者:陳祥(實習生臧元儀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盧伊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