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谈|輸入內地勞工不應叫「外勞」
2023-06-14
月旦港事

特區政府宣布輸入「外勞」,包括建築運輸行業及司機,上限兩萬名,最快七月推出,預料九月成事。上述計劃相信有助紓緩目前多個行業出現的勞工荒情況,商界立即歡迎,甚至形容是「遲來的春天」。筆者認為,香港勞工短缺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北部都會區多個項目即將展開,未來建築、物流等行業技術工人短缺勢將更為嚴重,今次特區政府不再婆婆媽媽,發揮行政主導作用,宣布輸入外勞計劃,到具體執行過程,再交由勞顧會參與把關。不過,眾所周知,所謂輸入「外勞」,其實是輸入內地勞工。

打開「香港政府一站通」網站,鍵入「輸入」二字,立即跳出「輸入外地勞工計劃」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等內容。無論政府官員還是立法會議員,以及本地各大媒體,包括中資媒體都稱為「輸入外勞」,與「外勞」相對的是「本地勞工」。財政司副司長黃偉倫解釋,有關計劃不僅開放給內地同胞,也允許其他國家或地區人士申請,只是根據過往經驗,內地申請者居多,相信同地緣距離和文化差異有關。

既然如此,不如名正言順叫做輸入內地勞工計劃。港府有「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為何不可以有「輸入內地勞工計劃」?從人力資源角度,勞工與人才沒有貴賤之分,只是市場不同。目前香港勞工短缺,內地人力資源豐沛,勞動人口就業需求量大,正好互補。而輸入技術勞工,不存在要求「國際化」,所謂允許其他國家或地區人士申請,實屬多餘。

其實,香港只有外佣,沒有外勞,亦不需要外勞。所謂「輸入外勞」與其說是要顯示開放平等,倒不如說是一種習慣。「大陸」和「國內」這些習慣說法已改稱「內地」,無論廣東人還是黑龍江人都是內地同胞。是時候要把「輸入外勞」,正名為「輸入內勞」或「輸入勞工」,不把內地勞工當作外人,首先要從特區政府做起,從官員做起。

(作者歐陽海城,在香港傳媒圈打滾逾三十年,從記者到總編輯再到評論員,一路走來,不平則鳴)

以上僅是專家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