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時評|暫停垃圾徵費合民意 新型環保焚化爐是出路
2024-05-08
月旦港事

政府早前計劃8月1日全面推行垃圾徵費,現正進行「先行先試」計劃,然而政界流傳實施日期或有變數。紫荊雜誌電話訪問836名市民,有25.3%受訪者支持垃圾徵費,多達67.7%受訪者表示不支持。只有9.2%受訪者認為可繼續如期全面實施,有26.1%表示應押後實施,而認為要擱置的受訪者更多達56.4%,合共有82.5%認為應押後或擱置。

垃圾徵費政策的初衷,是以經濟誘因或手段,鼓勵或促使市民減少產生不必要的垃圾,即從源頭減廢。初衷無錯,但時機不對。當前香港經濟復甦不理想,但各種剛需的公共服務陸續向市民轉嫁成本,市民生存本就不易,垃圾徵費是百上加斤。全力環保的公民意識尚未強烈到超過生存壓力,簡言之,市民尚未準備好,貿然推出自然招致民怨。另一方面,當下政府的精力,應著重放在如何復甦經濟,改善民生,這才是主要矛盾。若夾硬強推垃圾徵費,政府很容易陷入公眾輿論的泥沼中,反而耽誤了發展經濟的正事。因此,押後或擱置垃圾徵費既合民意,又合實際。當然,環保宣傳及教育,是久久為功之時,無論任何時候都不應停滯。

政府推出垃圾徵費,除了順應世界環保共識和趨勢,相信還有一個重要的現實因素:香港的三個垃圾堆埋區剩餘容量愈來愈少,預計在2030年將達至飽和,屆時香港將被垃圾圍城,成為臭港。鑒於此,政府才迫不及待地想從源頭減廢,減少垃圾量。但正如上所述,垃圾徵費政策初衷無錯,但當下時機不對,應遵民意按下暫停鍵。那如何是好?月旦認為,短期來看,末端減廢更為實際,也更為有效。

嚴格來說,垃圾堆埋算不上末端減廢,那只是眼不見為淨而已。末端減廢,要注重垃圾回收及能源轉化,產生循環經濟。一是,擴大垃圾分類網絡。環保署推出「綠在區區」項目,轄下的11個「回收環保站」、47個「回收便利點」和約130個「回收流動點」組成全新的社區回收網絡,覆蓋全港18區,接收常見的回收物。看數字似乎很多,但分攤到全港,實在算不上密集。市民進行垃圾分類,就近方便是首要的,需要坐公交車才能抵達的「綠在區區」,現時沒有多大誘因的。 二是強化「廚餘收集先導計劃」的管理,完善配套。現時香港環保署於部分屋苑設有廚餘回收桶,其中「智能廚餘回收計劃」在全港70 個公共屋邨逾百幢樓宇設置智能廚餘回收箱。計劃的推出利民又環保,但當下最突出的問題是管理的滯後。有些功能故障無維修廢棄,有的淪為一般垃圾桶甚至成小型垃圾站,有的孳生蟑螂老鼠爆衛生危機等,除了部分市民有失公德之外,相關設施配套不足更是重要原因。環保是細活,當局應加以改進,並強化監督。

除了完善垃圾回收系統,香港須加快建設新型環保的垃圾焚化裝置。香港曾興建4個垃圾焚化爐:堅尼地城焚化爐、荔枝角焚化爐、梅窩焚化爐及葵湧焚化爐,但因臨近居民生活區遭到強烈反對而陸續關閉。目前在建的有毗鄰石鼓洲的人工焚化爐,第一期預計2025年落成。此外,屯門曾咀第二座焚化爐,預計2030年落成。以焚化爐替代堆埋,在過去或許是拆東墻補西墻,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已成為另一條可行的出路。據報,廣東全省生活垃圾焚燒佔比81%,10個地市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在佛山的綠能環保發電廠,生活垃圾不僅被焚燒用以發電,燃燒後的廢渣產物還被製成了環保磚頭。焚燒在密封的垃圾倉內,負壓技術確保了臭氣不外溢,產生的有毒氣體也經過嚴格處理過濾,符合歐盟排放標準。既然內地能夠做到,以科技先進著稱的香港,自然也不在話下。香港零廢堆填的積極進取的願景並不是夢,相信能夠在變廢為寶的新型環保焚化爐中獲得實現。

(文:小丫 時事評論員)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