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9.1)是開學首日,當全港學生重返校園之際,一項調查揭示了他們書包下潛藏的沉重壓力。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最新調查發現,超過兩成受訪中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焦慮及壓力等情緒問題,情況不容忽視。更值得關注的是,約三成學生有"學業拖延"行為,而這並非源於懶惰,而是與情緒困擾息息相關。
【壓力警號:拖延源於情緒困擾】
調查指出,負面情緒與學業拖延高度相關,最常見的是"功課拖到最後一刻才做"。這並非懶惰,而是情緒的警號;報道引述的過來人個案正印證了此點:大專生"阿I"曾因對自己要求過高,壓力大到"落筆時卻一片空白",陷入拖延功課的惡性循環,甚至一度休學。
另一位過來人Kenneth亦有類似經歷,他從中學起因學業及人際壓力而拖延,坦言:"每一次拖延都帶來強烈自責,但這份自責並沒有推動我,反而令我更抗拒。" 老師的冷言冷語更令他雪上加霜。
【專家攻略:正視情緒 勇敢求助】
兩位過來人最終都在專業支援下走出困境。專家強調,社會應正視此問題,並提出以下攻略:
校園及家庭應共同營造支持氛圍,正常化失敗與求助行為,讓學生明白尋求幫助並非弱者表現。家長亦需學習區分"懶惰"與"情緒困擾",避免誤解加重子女壓力。專家提醒,若學生出現絕望、逃避社交等徵狀,便是求助訊號,及早介入至關重要。
開學首日,這項調查為全港家長、老師及學生敲響了警鐘。在新學年,我們除了關注學業,更要時刻留意心理健康。勇敢面對情緒問題,及時求助,才能共同建立一個更健康的學習環境。
#V仔放大鏡🔍:為你解碼新聞熱點
【HongKongV】
Instagram: @hongkongv
Threads: @hongkongv
Facebook:香港V
YouTube:香港V
TikTok: @hongkongv
#hongkong #hongkongv #香港v #香港
編輯:梁琰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