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den的媽媽林芯最近有些煩惱。
她和二兒子是一年前從南京搬家來香港的。二兒子Jayden在2024/2025學年經留學機構的幫助順利插班入讀Stamford American School Hong Kong。目前Jayden 就讀於Grade 5,但大學並不打算在香港就讀——他的目標是美國境內QS100的學校。
她的先生目前供職於美國金融機構位於香港的辦公室。夫妻兩人還有一名正在內地學校讀高一的大兒子。最理想的狀況,是他的先生能夠順利進入總部,而兩個孩子也能分別在內地完成考入美國的學校,最終實現一家人移居美國的計劃。
訂下計劃後的一家人不斷向著計劃努力著——丈夫在港,大兒子則在內地寄宿高中準備SAT申請大學。她則辭去工作帶著二兒子赴港,不善英文的二兒子Jayden也為著努力補強英文,一切都似乎在正軌上。但風起雲湧的美國政壇動態令她迷茫起來:反華情緒,日益收緊的移民政策,以及最近這場作勢要“遣返留學生”的風波。林芯心中的不確定越來越大。

2024年香港留學機構為Jayden提供的叩門培訓方案|圖:受訪者提供
這場圍繞哈佛的爭端,暫時沒有波及開到更多高校,因此尚未至於影響Jayden本身的升學計劃。距離二兒子考大學有六七年時間,林芯不確定美國在這幾年間還會有什麼變數。——可最重要的是,大兒子Michel
“Jayden媽媽是否需要開始考慮英國、澳洲大學?”當初幫助Jayden叩門的留學機構顧問主動傳短訊詢問林芯。林芯當下不置可否,只盼望看著這場風波早日停息,或者在轉舵多次後能夠最終決定一個確切的方向。
而這風波背後的博弈,卻早已暗流湧動。
“朝令夕改”的國際學生政策變動
本次政策反覆的開始與特朗普的第二任總統任期幾乎同步。1月就任後不久,特朗普即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對多所美國高校頻頻施壓,揚言若校方不調整政策,將面臨削減經費等懲處。其中,哈佛大學因校園政治風氣(如被指縱容“反猶”情緒等)首當其衝,遭凍結數十億美元聯邦撥款,並被威脅取消免稅資格。哈佛代理校長艾倫·加伯公開表示將全力保障國際學生和學者的權益,拒絕屈服壓力,到4月14日 ,特朗普政府進一步向哈佛提出多項“整改”要求,包括大幅改革學校管理架構、調整招聘與招生政策、關閉涉及多元平等(DEI)的校園項目等。

支持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的人們在哈佛大學舉行集會。|圖:AFP
哈佛當天繼續明確拒絕了這些要求。作為報復,白宮隨即宣佈凍結哈佛共約222億美元的多年期聯邦資助。此後數日,聯邦政府進一步緊逼:4月18日要求哈佛提交過去十年接受的外國資金及部分對外關係記錄,5月5日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稱不再給哈佛新的聯邦資助,5月13日又有八個聯邦機構終止對哈佛合計4.5億美元的撥款。
面對財政鉗制,哈佛一方面在4月21日提起訴訟控告聯邦政府,另一方面校長加伯主動減薪25%,並動用校內基金2.5億美元支援科研,以緩解資金斷流的影響。
進入到5月後,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Kristi Noem)致信哈佛,宣布撤銷該校的學生及交流訪問學者項目(SEVP)認證。這一罕見舉措等同於禁止哈佛在2025–2026學年招收任何持F類(學術生)、M類(職業生)和J類(交流學者)簽證的外國學生,並要求現有的此類國際生在72小時內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非移民身份。諾姆部長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更表示,正考慮對其他大學採取類似行動。哈佛方面隨即譴責此舉“違法”,強調學校將竭盡所能維持招收來自140多國的國際學生與學者的能力。5月23日,哈佛大學向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當天法官艾莉森·伯勒斯緊急簽發臨時限制令(TRO),暫停執行國土安全部的禁令,至少持續至5月29日的聽證會。

特朗普5月在橢圓形辦公室談及哈佛時表示該校收到的政府資金之巨“匪夷所思”|圖:CBS
約一週後的5月29日,波士頓聯邦法院經聽證後決定,無限期延長先前的臨時限制令。這意味著在案件進一步審理期間,哈佛暫時保留招收國際新生的資格,已在校的留學生也無需轉學離境。
哈佛在法律層面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同時,特朗普政府對高校的政治施壓去卻仍在繼續。6月4日 ,未理會法院裁定,特朗普繼續透過行政權對哈佛施壓。他當天簽署總統公告,禁止哈佛大學新的國際學生和訪問學者入境美國,為期6個月。公告規定:暫停向赴哈佛留學的F類、M類和J類簽證持有人簽發入境許可,不影響在其他美國高校就讀的國際生。白宮聲明稱此舉是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美國公眾利益”,暗示哈佛校園存在危害國安的風險。特朗普強調,只有當哈佛向聯邦分享所需資訊、配合國家安全需求時,才會解除上述制裁。
6月5日,哈佛大學迅速修訂此前的訴訟狀,增加對簽證入境禁令的控告,指出特朗普此舉“違憲且侵犯學術自由”。馬薩諸塞聯邦法官伯勒斯當晚再次發布臨時限制令,阻止該公告生效,以防止哈佛遭受“直接且無法彌補的損害”。這項新的禁制令將至少持續至下一次法庭聽證。至此,針對哈佛的簽證禁令被暫時擱置。然而,哈佛自今年初以來受到的連串打擊(凍結巨額經費、撤銷招生資格、限制簽證等)已在國際教育界引發巨大震動。
哈佛官方多次強調將盡全力確保國際學生學者的學術機會不受政治干擾,但特朗普政府與精英學府之間前所未有的對峙仍在持續。
香港政府與高校對哈佛禁令的應對
針對美方禁止哈佛錄取國際生的行動,香港特區政府迅速表明立場,協調各界提供支援。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5月23日公開表示已即時聯繫全港各大學,呼籲為受到美國新政策影響的學生提供便利轉學措施,保障學生和學者的正當權益。教育局強調,香港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國際教育競爭力位列全球前五。為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來港,政府將資助院校的非本地生招生比例上限提高到40%,並擴大獎學金名額及博士生資助計畫,以提升對全球菁英學生的吸引力。

蔡若蓮表示已聯繫哈佛大學香港校友會及呼籲全港大學為受影響同學提供支援|圖:Facebook@蔡若蓮
這些政策都透露出特區政府打造“留學香港”品牌的決心:蔡若蓮透露已與哈佛大學香港校友會取得聯繫,務求為原定赴哈佛深造而受阻的學生提供妥善安排和全面支援。特首李家超亦於5月27日強調,歡迎任何因美國政策受到不公平對待、在美求學遇困的學生來港升學,特區政府將聯同八大院校協助他們在港延續學業。這些表態展現出香港作為教育樞紐的包容性與承擔:一方面 鼓勵本地大學積極吸納國際人才,另一方面對受影響學生伸出援手,體現人文關懷與教育自由的價值。在特區政府之外,美國“哈佛留學生禁令”消息傳出後,香港各大高校亦反應迅速,紛紛推出針對哈佛受影響學生的接納計畫,可謂“美國趕人,香港搶人”。

香港部分主要高校的對策與“搶人”措施|圖:香港V記者製
香港高校在此次事件中高度靈活與人性化的一面。短短數日內,至少六所大學宣布願意接收受影響的哈佛學生來港就讀,包括簡化轉學程序、專設獎學金、學分承認等具體方案。港科大在公告發出一天內即收到雙位數查詢,並已有多名學生正式申請轉學;城大、理大等更是不惜推出高額獎學金、配套導師等措施“搶人才”。
此外,還有香港教育大學等院校開放大三插班名額,允許學生加快銜接課程。整體而言,香港學界從政府到高校形成合力,一方面宣示香港歡迎國際學生的立場**,另一方面也借機吸納全球菁英,提升本地高教國際化水平。
香港作為亞洲教育樞紐的發展前景
香港近年積極推動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政策環境日趨開放。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將非本地生比例上限由20%大幅提高至40%,並在全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政府鼓勵院校加強與海外名校合作交流,利用獎學金等誘因吸引更多海外學生,特別是來自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年輕人才來港深造。
與此同時,香港高校的國際排名和科研實力持續提升(截至2025年泰晤士高教“最國際化大學”排名,前四名均為香港院校),提高了對海外師生的吸引力。這些政策和實力背書,使香港在與其他亞洲教育中心(如新加坡)以及傳統留學目的地(英美澳加)的競爭中具備一定優勢。
環顧全球高教版圖,香港面臨的競爭格局亦瞬息萬變:美國因政治因素對國際學生收緊政策,其高等教育的開放性與吸引力正受到質疑,給其他國家/地區創造了機遇;英國乘勢而上,成為不少亞洲學生轉向的首選
Catherine Tan便是曾經服務過林芯的顧問。她供職於位於尖沙咀的香港升學顧問機構,稱近期原本打算赴美的學生改投英國名校者激增。“英聯邦的國家最受歡迎。包括加拿大、澳洲。畢竟是老牌,而且費用以及競爭激烈程度來講,對於許多同學和家庭都是相較美國要合理的。”她這樣向香港V解釋。
全球優才爭奪日趨激烈。在這場國際教育市場的洗牌中,香港選擇主動出擊、承擔角色:不僅廣納國際學生,還延攬海外優秀教授和研究員來港任教。例如,港科大和理大近來積極延聘在美工作的華人學者回流,涵蓋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等領域。“香港主要還是開放多元環境,以及生活便利,對高端科研人才還是很具有吸引力的。這也有利於香港學校以後不再是‘跳板’,而本身成為目的地。” Catherine提到。
香港正處於國際高教競合格局的重塑期——在美國持續收緊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紛紛推出措施攬才,全球人才流向可能出現“重新洗牌”。香港唯有持續優化政策、提升教研實力,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保持樞紐地位。

香港近年積極推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圖: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
香港高等院校的非本地生人數近年來穩步上升,生源結構也呈現多元化趨勢。以2023/24學年為例,在港就讀全日制高等課程的非本地學生約有6.42萬人,其中八所資助大學共約23,100人。這些國際學生中約73%來自內地、澳門及台灣,其餘27%則來自歐美及其他亞洲國家。由於歷史、語言和地緣因素,大中華地區學生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海外生源。
但與此同時,香港正積極拓展非華語系國家生源:放寬配額後,各校廣招東南亞、南亞、中東歐等地學生,並提供專門的獎學金名額。例如港府近年追加“一帶一路獎學金”,資助印尼、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優秀學生來港。隨著國內外局勢變化,香港的國際生源預計將更趨多元:在吸納華人學生的同時,香港也在積極招收非華裔的海外學生。香港高校全英文授課、國際認可度高,對亞洲周邊國家學生具有吸引力。在政策優惠下,未來自東盟、南亞、中東甚至非洲的留學生比例有望提高。
Catherine預計未來更多中國學生留在亞洲內就學。受中美關係緊張及美國簽證政策不確定性影響,不少中國內地及香港學生更傾向選擇留在本地或區內攻讀名校。特別是特朗普政府此次對中國(含港澳)學生的不友善舉措,令部分家長重新評估美國升學計劃,改將目光投向香港、新加坡等亞洲選項或英國、加拿大等較友好的西方國家。有資深教育顧問形容,美國長期吸納中國留學生的傳統可能被打破,一批「學術難民」將流向其他教育市場。香港作為中西交流橋樑,有望承接其中相當份額的優質生源。
學生留學目的地偏好之變化
“哈佛留學生禁令”引發的震盪,使全球學生對留學目的地的選擇心態出現了微妙轉變:長期以來,美國頂尖大學憑藉教育質量和國際聲望,是亞洲學生的嚮往之地。然而,頻繁的政治干預正動搖這種信心。此次特朗普政府針對哈佛等名校的政策,讓學生和家長擔心學術自由和簽證穩定性問題。香港有學生直言,“原本美國名校是夢想,如今卻成了噩夢”,多年準備可能因政策突然轉向而付諸東流。可以預見,美國以外的選項將日益受到重視。根據留學中介觀察,一些原先申請美國的優秀學生開始同時規劃英國/香港方案以備選。美國假若延續封閉態勢,將流失部分優才到其他國家。
相較之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英語國家利用政策穩定和移民友好吸引國際學生。尤其英國近年不斷提高錄取規模並恢復畢業生工作簽證,使其成為中國學生的首選替代。報導顯示,美國政策風波後,香港地區諮詢英國牛劍等大學的人數激增,各項入學要求可能水漲船高。加拿大則強調多元包容,也吸納了部分因美受阻的留學生。這種目的地轉移趨勢,將對美國高校的國際生構成長期挑戰。

香港環球教育博覽|圖:環球教育博覽2025 Global Education Expo 2025
區域內留學預計也將逐漸升溫。隨著亞洲高等教育實力上揚,不少學生開始考慮區內移動。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京大學、首爾大學等區域名校近年都錄得國際申請上升。香港作為亞太教育重鎮,具有中英雙語環境和東西合璧文化,對亞洲學生具有獨特吸引力。哈佛禁令事件中,港校的快速反應和“東方亮”姿態更提升了香港在學生心中的好感度。不少原計劃赴美的優秀生現在將香港列為備選甚至新目標地。可以預期,未來“亞洲留學”將成為一股熱潮,香港有潛力成為區內留學中心,吸引更多國際學子把目光投向這片中西薈萃之地。
特朗普的“哈佛留學生禁令”雖然因法律干預暫未實施,但其衝擊波已超出單一事件本身,加速了國際教育版圖的調整。香港在此次風波中積極應對,不僅保障了受影響學生的求學權益,也借勢提升了自身作為亞洲教育樞紐的形象與地位。在政策支持和高校努力下,香港有望在新局勢下化危為機,吸納更多全球優才,為自身和區域的高等教育發展注入新動力。
保持學術自由、多元開放的精神,方能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在風雲變幻的高教格局中開創更光明的前景。
採訪/撰文:Charlotte Yu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