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罷工,韓國醫院到底怎麼了?
2024-03-03
霍霍霍偉偉

醫學院擴招在韓國一直是一個敏感話題。文在寅政府2020年曾經想借着新冠疫情對醫生的迫切需求輿論,提出10年間每年擴招400人,醫生集體抗議,最終作罷。尹錫悅政府2月決定醫學院2025年起每年擴招2000人,醫生是不可能不抗議的。這次抗議的主體是醫院裏的學徒醫(後文使用規培醫生)。

 

3月3日反對醫學院擴招大遊行

一般醫、規培醫、專科醫生、專家教授

要看懂這次抗議,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韓國的醫生培訓體系。

韓國很多優秀的理科生都希望考醫學院。甚至有耳聞,家長爲了讓孩子考上醫學院,從小學就開始針對性上補習班輔導,一直補習到高考面試。在考醫學院問題上,韓國家長是願意投資金錢和精力的。這是看到韓國醫生在社會上的地位。

韓國醫學院一般本科階段是6年,基礎學科學習2年,專業學科學習4年。本科畢業就可以參加政府組織的醫師資格考試。通過醫師資格考試,你就是一名醫生了,可以合法診治病人了。韓國稱這樣的醫生爲一般醫,名義上類似中國的全科醫生,但是專業精度沒有達到全科醫程度。

就業方向:一般醫可以自己開設門診,或者到政府的基層保健機構就業。但一般醫學生都會繼續再進一步。

 

2020年規培醫生罷工抗議照片

一般醫生考取政府的醫師資格證之後需要到綜合受訓醫院(一般爲綜合醫院或者大學醫院)接受4年以上的規範訓練,參加政府組織的專科醫生考試。第一年是實習醫生,需要到醫院的各個科室輪崗,第二年到第四年一般會選擇自己的專業方向進行專科訓練學習。統稱這些醫生爲專科學習醫生(下文簡稱規培生),類似於中國醫院中接受規範化培訓的規培醫生。完成4年的規培醫生學習,通過政府組織的專科醫生考試之後才能成爲專科醫生。未參加考試或者沒有通過專科醫生考試,你還是一般醫生。

就業方向:

1. 繼續留在大型醫院做專科醫生,從臨牀講師、臨牀助理教授、臨牀副教授、副教授、教授逐漸成長爲專家、教授。

2. 自己開診所。按照法律規定,取得專科醫生資格的醫生就可以開專科診所了。如果你僅僅是一般醫生開診所,不能在招牌上寫**專科診所,也不能寫擅長**科,這些都是違法行爲。在韓國大街上常常能看到的“**科專科醫院”。法規規定必須完成專科醫生培訓和考試是的醫生纔可以開這樣的診所。雖然說,取得政府醫師資格的一般醫生就可以開醫院看病了,但是韓國的社會氛圍基本都是取得專科醫生資格之後纔會去開自己的醫院,一般醫開診所也少有人問津。中國人非常熟悉的是做美容的皮膚科醫院、整形外科醫院,按韓國法律規定嚴格來說是兩個科室,醫生的執業資格是不同的,醫生受到的訓練也是不同的。

擴招醫學生想解決什麼問題?

韓國醫院體系分爲三級,第一級基礎醫療機構稱作醫院(相當於中國診所)、保健所:病牀數在30個以下,醫院是私人開設,保健所是政府保健機構;第二級稱作病院、綜合病院(相當於中國的醫院):病牀在500張以下,具備多個專科醫療能力;第三級稱作上級綜合病院(相當於中國的三甲醫院):病牀500張以上,必須具備9個基本專科的醫療能力,總治療專科科目20個以上,需要具備培養規培醫生的能力,至少招收1名以上規培醫生。主要是醫學院附屬醫院。

韓國政府的統計,目前韓國有10萬零396個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含私人醫院)從醫醫生16萬3115人,平均每個醫療機構的醫生不到2名。每千人醫生數爲3.2。韓國人很喜歡用OECD的統計數據,根據最新的統計,韓國每千人醫生數量是2.6名,僅高於墨西哥的2.5名,遠低於平均3.7名水平。

這是韓國政府爲什麼急於擴招醫學生的第一個原因。其實,這種數據上的原因,韓國政府並不在意。更多在意的是地方醫生數量嚴重不足造成的社會輿論。

地方缺醫生的新聞是隔三差五就會登上頭條。最近看到一條新聞是臨近首爾的仁川市(開車到首爾1個小時左右)醫療院招聘影像醫學科專科醫生,年薪開到4億韓元(約合225萬人民幣)還沒招到。年初有看到一條新聞是清州(忠清北道道府所在地,距離首爾車程2小時)的一間民營醫院,心腦血管科掛出每週工作4.5天年薪1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39萬人民幣)招醫生的廣告,沒有收到一份簡歷。要知道,首爾的醫學教授的年薪也僅僅在1.5億韓元左右,與軍隊上將的工資基本差不多(1.5億韓元、約合55萬人民幣)。

韓國的醫療中心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一樣,全部在首爾,擴大一點說就是以首爾爲中心的首都經濟圈。韓國有五大醫院,分別是現代集團旗下首爾峨山醫院(合作醫學院爲蔚山大學醫學院)、首爾大附屬醫院、延世大學附屬世福蘭斯醫院、三星生命保險旗下三星首爾醫院(合作醫學院爲成均館大學醫學院)、天主教韓國加圖立大學附屬聖母醫院。五大醫院都位於首爾。近年來,也開設一些分院,但都在首都經濟圈裏。地方民衆有病之後,已經習慣性地坐車去首爾看病。主要醫院也會在火車站、高速汽車站設置接駁巴士。

民衆心目中,首爾與地方醫療差別有多大,從一件事可以看到端倪。還記得元旦後第一個工作日韓國最大在野黨黨主席李在明在釜山遇刺一事吧。第一時間,李在明被送到釜山大學附屬醫院治療。釜山是韓國第二大城市,釜山大學附屬醫院也是韓國排名前十的醫院。排除首都經濟圈的醫院,在地方醫院裏排名第一的就是釜山大學附屬醫院。但是,李在明和家人不顧社會批評他助長區域分化的罵名,依然堅持用直升機回首爾接受手術。

地方醫院中更缺醫生的是兒科、婦產科、大內科醫生。去年忠清北道天安市曾經開出月薪20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0萬元)招聘兒科醫生,等了一年也沒招到。江原道連一名兒科血液病專科醫生都沒有。今年2月開始,政府只能派國立癌症治療中心的專家每週兩次到江原道巡診。其實,在首爾的普通醫院裏,急診、兒科、婦產科、大內科也都存在缺醫生現象。

所以,尹錫悅政府堅持要擴招醫學生的目標是解決地方醫生嚴重不足、偏科嚴重問題。這個目的是好的。確實也沒有錯。

擴招能解決問題嗎?醫生爲什麼反對?

普通的認識都認爲,醫生反對是因爲擴招之後將會導致他們的收入降低。這些論據在網上有很多。我這裏不再重複。我重點從醫生角度出發,介紹以下他們爲什麼反對。

韓國醫保體系

看懂醫生立場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韓國的醫保體系。

韓國是全民醫保。這項制度建立於1977年朴正熙政府時期。朴正熙看到外國有醫療保險制度,也想在韓國嘗試建立醫療保險制度。但是當時的韓國經濟並不好,便建立起被稱作“三低”的醫保制度。500人以上的大企業需要爲員工購買醫療保險,降低工人的醫療費負擔,但是保障範圍也很低,約佔就醫人數的5%左右。同時,也讓醫院承擔一部分,政府支付給醫院的費用也比較低,低於真正的治療費用。也就是說,治感冒要花費100元,政府醫保只給醫院80元,其他部分醫院承擔了。

從民衆角度看,醫保是好的。自己花錢少了。輿論當然支持。到1989年,韓國已經進入民選政府,需要選民的選票。就擴大成全民醫保。但是,政府醫保支付給醫院的費用還是低於實際發生的費用。過去,醫院可以通過給非醫保患者治療收費補充因爲給醫保患者治療帶來的損失,現在全民醫保了,這部分損失從哪裏補?便出現了很多自費項目,高價不用排隊的門診、雙人間或者單間病房、非醫保範圍項目檢查等等。也出現了醫藥公司給醫院贈藥(醫院定1000元藥物,醫藥公司再贈送100元藥物)、醫藥代理回扣等等。

醫藥代表回扣、醫藥公司贈藥問題造成醫生多開藥、亂開藥問題鬧得全社會沸沸揚揚。2000年在政府、醫生、藥師、醫院、醫藥公司多方利益的數年鬥爭之後,實現醫藥分離。現在,如果你在韓國看病,醫生開藥之後是拿着藥房到藥店去買藥,而不是在醫院買藥。這一次鬥爭的附帶結果之一是,政府將醫學院學生的招生名額從每年3407名減少10%至3058名。

醫保報銷體系倒置

至今爲止,韓國政府醫保支付給醫療機構的費用仍然是低於醫療行爲本身的額度。所以,診所、醫院需要通過進行檢查、特殊服務等來補償治療行爲本身的虧損。造就結果是,醫保覆蓋比例的倒置。根據韓國保健福祉部的數據,韓國醫保的報銷平均比例是64.5%,過去幾年出現報銷比例下跌的現象。其中,在一級門診、診所、保健所看病的平均報銷比例只有37.6%,在綜合大型醫院看病的報銷比例能達到76.4%。一般都應該認爲,醫保體系設置中基層醫療機構報銷比例更高,大醫院報銷比例更低。但是,韓國醫保體系造就了相反的結果。從不同疾病報銷比例的統計結果,4大重症患者的報銷比例可以達到84%。

這其實是醫生反對擴招醫學生的第一點,擴招之後並不能夠改變患者向大醫院聚集的現象。醫生多了就能有醫生到農村去嗎?就有人願意離開首爾到地方去嗎?

規培生被剝削?

韓國醫生主張第二點:大型醫院爲了節省成本在剝削規培醫生。在韓國大型醫院做規培醫生是非常辛苦的。每週平均工作時間在90小時以上,100小時也是很正常。我在韓國讀書時候,曾經有一年的同屋是中央大學附屬醫院的規培醫生,那一年的兩居室宿舍基本是獨享,他每次回來基本都是洗個澡、換一下衣服就走了。有的時候遇到我做飯,他會留下來喫飯,像餓了很久很久一樣,有一次做河南燴麪(雖然做的不太像),他吃了三碗,我甚是受到衝擊,他說已經有一週沒有好好坐下來喫飯了。入住這個宿舍的第一個月,我以爲這個宿舍只有我一個人,還特意找宿管問是什麼情況,宿管告訴我有同屋。等到第二個月,他才把自己的衣服搬過來。

以首爾五大醫院爲例,規培醫生佔總醫生比例是39%。醫生最不願意去的急診室、重症監護室、手術室的主力都是規培醫生,有首爾一間醫院急診室的規培醫生佔比超過50%。前幾天站出來希望作爲中間橋樑溝通規培醫生和政府的首爾大學醫學院教授鄭珍行認爲:“嚴格來說,規培醫生還不是專科醫生,沒有獨立管理病人的資格。但是,現在的大型醫院缺了規培醫生,無法運轉,這纔是醫療體系的癥結所在。”

 

但是,韓國社會的整體氛圍是“只有專科醫生纔算真正的醫生”,所以,沒有通過專科醫生考試的人是很難獨立開診所,獨立給別人看病的。但是,最近這些年不同,沒有通過專科醫生考試的一般醫生有另外一個好去處:整形外科或者皮膚美容科。

嫌貧愛富?人之常情

根據韓國保健福祉部的統計,2022年登記的整形外科醫生是1769名,比2012年的1003名增長了76.4%。皮膚科醫生2003名,比2012年的1435名增長了39.6%。近10年間,韓國皮膚科、整形外科是爆發式增長,診所、醫院的增幅也在33%左右。如此大的需求,哪有這麼多皮膚科、整形外科的醫生呢?沒有通過專科醫生考試,或者沒有接受醫院規範化培訓,或者醫學院畢業考取醫師資格證的一般醫生就會去皮膚科、整形外科醫院就業。並且這裏的工作強度低、收入還高。有耳聞,韓國不少的皮膚科、整形外科醫院,只是院長有專科醫生證,真正治療的全部是一般醫。

即使在醫院接受培訓的一般醫,選科時也都會優先選擇整形外科、皮膚科。去年12月進行的2024年專科醫生科別報名結果:整形外科競爭比例是165.8%,次之是皮膚科143.1%。相反,報名兒科的醫生只是滿額的25.9%、婦產科67.4%、急救科79.6%。醫生總結,爲什麼這三科報名人數這沒底:1. 工作負擔大;2.風險指數高;3.工資低。尤其工資低是有說頭的,兒科、婦科、急救科的大量治療是醫保報銷範圍內的治療,少有非醫保治療,醫保報銷價格低於成本,所以這些科室是“賠錢貨”。

醫學生能一次性擴招2000人?

韓國目前有39個醫科學校。每年總招生名額是3058人。尹錫悅政府爲什麼突然拿出2000這個數字?兩個依據:第一,根據主要的研究報告,認爲到2035年韓國將缺少1萬名醫生,所以從2025年開始培養,經過大約10年的培養過程,到2035年可以補足缺口;第二,政府詢問各大學能擴招多少,回報數字超過2000名。

但是,原本每年培養3058名醫學生的教學能量,能夠一次性擴大2000人嗎?最近,有報道說,政府只是詢問大學校長能擴招多少。一些大學並沒有收集醫學院的實際情況,就報上了數字。(注:韓國沒有專門的醫學大學,醫學院都是綜合大學下的一個學院。)教學質量能否保障是很多醫學院老師提出的質疑。

所以,規培醫生、專科醫生、醫學院教授基本提出的立場是重新討論是否需要擴招2000人,具體擴招還是減招,通盤討論。建立制度,要求醫院擴招專科醫生,減少規培醫生業務量,改善規培醫生工作環境;建立保障體系,減輕不可抗力造成醫療事故時醫生的法律負擔。

有人會問,爲什麼沒有提出來解決醫保給醫生付費低的問題。這個問題,有專門的對話機構,每年都在進行談判拉鋸,已經進行幾十年。政府不敢輕易給醫院提高支付金額,因爲醫保財政承擔不起。

​結論:這是一場雞生蛋、蛋生雞的鬥爭。就看誰更硬。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