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特首李家超發表施政報告,提出要「推進都會區發展新引擎」,要建立「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筆者認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應先保育,後發展,而不是反方向。生態旅遊不是大眾旅遊,在香港生態圈發展大規模藍綠旅遊,應確保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且要對自然保育有建設性。
首先這份施政報告目標明確,是以經濟,發展,民生為主。環保和生態保育並非這個報告的主線,也不是它要著力的地方。為此之故,就算環境保護方面也是放在「振興旅遊」或是「推進都會區發展新引擎」的項目之下。由此可見,在這份施政報告中生態保育是一個被邊緣化的項目。
雖然如此,也有幾個項目值得留意。第一,是在2024年指定紅花嶺郊野公園;第二,是在2024年指定北大嶼海岸公園,這兩個項目其實早已經刋憲,已經籌備多,今年定可達標,因此並沒有新意。反而在北部都會區內籌備建立「三寶樹室地保育公園」是一個新的建議。其實早在2021年已經計劃有四個濕地保護區,現在可能是按步就班籌備其中一個,希望其他三個不至於從此消失。但其中一個的地點已經被定為「新創新科技地帶」,濕地的保育對於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十分重要,因為深圳正在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而香港北部的魚塘和濕地應和深圳的湿地聯繫,這是一個跨境的保護項目,可以聯成一片,可以向國內或國外展示我們在保育方面的合作和成果。大凡一個地區的大規模發展,首先是要把生態敏感地區規劃了出來,不要受到發展的影響。希望香港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也是先保育,後發展,而不是反方向。這也是最初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的原意。
施政報告中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的項目中有兩個特色:第一就是多在香港的邊境區附近進行,就是接近深圳的地方;第二就是這建立這保護區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可以發展旅遊,帶來經濟的利益。可以說是一個「以人為本」的保育。
在推進北部都會區發展新引擎之下,政府會公佈行動綱領,主要分為四大區域,三個區域都和發展建設和經濟有關,只有第四個區寫明是「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這個圈在香港東北區,是一個尚未受到都市化波及的地區,這個地區很多法定的保護區:船灣郊野公園、船灣郊野公園擴建部分;印洲塘海岸公園;具特別科學價值的地點和特別地區等。整個地區無論是風景、生態、生物、生境及鄉村特色都十分豐富,(建議市民收看鳳凰衛視文化公益節目《香港自然故事》,通過鏡頭獲得對香港自然資源最直觀的認知)。一旦這地方發展旅遊會有很吸引力,對居民人數不多的本土經濟可能會有幫助,但是對於這些生態敏感地區是否會造成破壞就要看如何好好管理旅遊。相信政府在制定「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的時候要特別留意這一點。在行動綱領還未出現之前,旅遊人潮如果洶湧而至,所造成的影響可能得不償失。
現時這地區的旅遊人数主要受限於船隻的承載量,如果在振興旅遊方面香港沙頭角和深圳沙頭角一同發展旅遊的時候,兩地的遊客從沙頭角出發去這些地方的島嶼,海岸和鄉村,當地的設施是否足夠?例如排污,廁所,餐廳,清潔和路徑,是否可以容納這忽然之間出現的人潮?而且這些地方的管理人員是否足夠可以應付?有沒有設施教育疏導這批新的遊客?在發展綠色或藍色旅遊的時候,我們要記住生態旅遊並不是一個大眾旅遊,它需要達到四個目標:
1.對當地環境不會造成破壞;
2.要富有教育意義,會加強遊客對環境的認識和愛護;
3.對當地的經濟有幫助;
4.對香港的自然保育有建設性。
如果我們在遊客教育,管理體制,環境設施和交通配套方面還沒有充分預備的時候,過早在香港生態圈發展大規模的綠色或藍色的旅遊,就要三思而行。
(文:王福義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