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份《2025施政報告》將於本周三(9.17)發表,全城焦點之一,莫過於政府會否再"派糖"。正當大家引頸期盼新一輪消費券之際,代表本港商界的香港總商會卻公開"SAY NO",建議政府停派消費券。原因究竟為何?又如何影響每個港人?
【為何與你息息相关?】
總商會的觀點,並非簡單的"贊成"或"反對"。這背后反映了對香港未來經濟的深層思考,直接關係到政府的理財哲學,也就是如何運用你我繳納的稅款。反對派發消費券,關鍵在於政府當前的財政狀況已非昔日充裕。與其將資金用於短期刺激,他們認為更應"好鋼用在刀刃上",投資於能為香港帶來長遠利益的項目。這意味著,我們口袋裡可能少了几千元即時花費,但這筆錢或會轉化為更優質的城市設施、更蓬勃的商業環境,最終惠及我們的就業與生活品質。
【消費券不再是"靈丹妙藥"?】
總商會主席陳瑞娟指出,本港經濟雖穩健向好,但零售市道依然疲弱,7月零售數字增長仅1.8%,遠遜預期。她認為問題根源有二:一是旅客回歸速度不如預期;二是港人"北上消費"成風,導致本地消費力外流。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券的短期刺激效果可能大打折扣,無法從根本上扭轉消費习惯。因此,總商會認為,與其不斷"輸血",不如強化香港自身的"造血"功能。
【"藥方"是什麼?打造"盛事之都"與"總部經濟"】
那麼,不派消費券,錢該花在哪?總商會开出了具体的"藥方":
1. 打造"盛事之都":政府應更积极發掘和推動大型国际盛事,例如演唱會、體育活動及年轻人喜愛的露天節慶,重新聚集人氣,吸引旅客及留住本地市民消费
2. 營造消費新體驗:放寬對寵物友善餐廳的規管,鼓勵零售商轉型,結合人工智能(AI)等新科技,提供更具創意的消費體驗
3. 推動"總部經濟":透過稅務優惠等措施,吸引跨國企業將總部設在香港,甚至吸引已遷離的企業回流,從而鞏固香港的國際樞纽地位,創造更多優質職位
總體而言,這場關於消費券的爭論,核心在於"短期甜頭"與"長遠佈局"的抉擇。總商會的建议,代表了一种声音:香港需要的不只是即時的消費刺激,更是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策略。這份即將出炉的《施政報告》如何取捨,你又點睇?
#V仔放大鏡🔍:為你解碼新聞熱點
【HongKongV】
Instagram: @hongkongv
Threads: @hongkongv
Facebook:香港V
YouTube:香港V
TikTok: @hongkongv
#香港V #hongkong #hongkongv #香港v #香港
編輯:梁琰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