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談|小崔:“高才通”子女本地入學一舉兩得
2023-11-21
月旦港事

勞動力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基礎,高端人才更是勞動力中的寶貴資源。特區政府自去年底推出的多項“搶人才”措施成效顯著,有效紓緩了本港高端人才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相對於“搶人才”,留住人才、服務人才和培養人才,讓來港人才能夠長期發展,落地生根,是十分重要的政策目標。其中,如何為新來港人才的子女提供合適的基礎教育,同時充分利用這部分生源緩解香港本地適齡學童不足的問題,是特區政府應該著力解決的方向。

過去數年,香港在經歷了社會事件和疫情之後,人口危機不斷加劇,體現在人才外流、人口老化、少子化及人力資源錯配等各方面,這勢必削弱香港經濟的競爭力。僅以教育界學齡人口為例,香港新生兒自2016年(60,856名嬰兒出生)一路下滑,於2020年跌至近20年新低(43,031名嬰兒出生)。據此可預見,如果沒有外來人口補充,2026年的小一適齡學童及2032年的中一適齡學童人數必將大幅下跌。這不僅可能導致新一輪的“縮班殺校”問題,也會打擊辦學團體和前線教師的穩定性,影響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教育素質。

特區政府意識到問題的急迫性和嚴重性,自去年底推出多項“搶人才”措施,為了香港的長遠發展,必先解決人才短缺這個根本問題。根據立法會公佈的數據,截至今年十月底,政府的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超過18萬宗申請,其中超過11萬宗獲批。特別是“高才通”計劃,吸引了眾多高收入人才和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來港發展,同期“高才通”共接獲約55,000宗申請,批出超過4, 000宗。根據入境處提供的數據,今年內已經發出了約79,000名受養人簽證,其中將近6成,即約47,000名屬於未成年人。      

 一方面是數萬新來港人才面對的子女教育問題,一方面是香港教育界面臨的本地生源嚴重不足的情況,特區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匹配這兩方面的需求,既解決新來港父母的教育需求,又滿足本地學校的生源需求,實現一舉兩得的效果。因為受養人簽證的便利,新來港人才的子女可以自由選擇包括公營學校在內的各類學校就讀。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通過不同渠道,向新來港的父母全面介紹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升學機制,解答他們對於子女教育和升學的疑問。香港多元文化豐富,教育質量優秀,升學路徑廣泛,官立、津貼、直資、私立和國際學校,其課程設置、教學語言和升學機制各有特色。家長只有充分了解香港基礎教育整體的優勢、在全球的認受度,以及不同學制的特點,才能根據自身需要和子女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同時,也要讓新來港家長了解,學生在港就讀不同類型的學校,參加不同類型的升學考試,都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培養優秀的人才,這方面與內地統一的課綱和高考制度有著不小的差異。例如連接香港本地課程的中學文憑試(DSE),其成績不僅可以申請100多所國內一流名校,也被全球超過600間大學接受入讀,其中包括英國、澳洲、加拿大、美國等熱門升學國家,也包括超過300間德國的公立大學。當家長充分理解香港教育的均衡性和互補性,就能夠做出更加可觀合理的選擇,不會一窩蜂選擇國際學校或某一類所謂的“名校”,而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就學的便利性,在全港範圍內選擇不同類型的學校,這樣才能真正有效緩解香港基礎教育整體生源不足的問題。

今年10月,特區政府專門成立了人才服務辦公室,服務新來港人才,其中教育板塊提供了不少其實有用的資訊。12月,教育局也將舉辦第一屆“大灣區”香港學校教育博覽會,邀請100多所香港中小學的代表與家長面對面,全面介紹香港的教育制度、招生程序和教學前沿發展,給家長提供第一手資料。相信通過更多這樣的舉措,能夠有效幫助新來港父母為子女教育做出明智選擇,為自身留港長期發展解決後顧之憂。同時,這些新來港就學的子女,不僅緩解了本地生源不足的問題,也能夠在香港教育體系的培養下,成為助力香港發展的新一代人才。

(文: 小崔 法律博士、教聯會秘書長、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分享至
weibo
facebook
twitter
1 條評論
請先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這裡空空如也...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