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香港樓價一再挑戰下限,以地產為支柱之一的香港經濟,已經被這持續下跌的樓價拖累。香港經濟增長緩慢是否真的因為這個原因,這是另一個問題,但越來越多主流意見認為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一如筆者在本欄其他文章中提過,市場經濟很大程度就是自我預言實現的一種運行體系,大家在主觀上普遍認為是這個原因帶來這個後果,那麼最終形成的就是「眾生共業」,主觀意識指導客觀行動,還真的促成了預期變成事實。何況,目前特區政府實施已經的三大辣招(雙倍、買家和額外印花稅),也的確大幅度增加了樓宇銷售和轉售的交易成本,也由此壓抑了買樓的有效需求(有購買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不僅造成與地產相關的一系列實體和服務行業的不景氣,同時也因為壓抑樓價從而降低了在轉售樓宇過程中所產生的財富效應,自然減少了由財富效應所衍生出來的對各類消費行業的刺激作用,所以經濟增長相對緩慢。
不僅各界人士不停呼籲撤辣,最近財政司長也放鬆口氣,宣稱現在的市況與當初設立辣招的情形很不一樣了。話已經說得很白了,估計在施政報告前後,應該也有所表示了。問題是撤銷辣招是怎麼個撤銷法呢?是一次性全部撤銷,還是漸進式撤銷?另外,還有兩種情況,一是政策效果問題,萬一撤辣之後,樓市仍然未能止跌呢?在三大辣招之中,最令人「深惡痛絕」而必欲除之而後快的,莫過於雙倍印花稅DSD。當市民要以自己名義多買一個單位之時,就要多繳15%印花稅。設立這個辣招的原意,可能是為了防止房屋過多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畢竟有了一個單位之後,再用二按等手法套現去購買第二甚至更多單位,比起從零開始找上車盤的市民,還是相對容易些。現在樓價雖然頻頻下滑,但粵語俗語有所謂「賤物鬥窮人」,意指物品(例如物業)雖然減價,但窮人因經濟不佳而收入減少得更快,或者增加收入無門,買不起樓的還是買不起樓。何況,有心多購物業者,還是有自己的花樣手法,例如動員太太、父母、親家長輩等一眾家人,以不同名義持有購買的第二甚至第三個物業。最後,DSD只是減低了交投量(減低了沒有家人代為持有物業的交投量),不見得增加了未有物業又無資格申請公屋的市民能上車的機會。
另外是針對外來買家和機構投資者的買家印花稅BSD,稅額高達30%!這一點毋庸多說了,這顯然與特區政府搶人才的政策相衝突。別的城市為了吸引人才而不惜提供房屋補助,我們卻背道而馳,這當然是「趕客」!就算現在修正到讓輸入的人才在七年之後得到永久身分,就能退還這筆稅款,但平白多繳30%稅款的購房預算,同時被鎖住七年不能調動,這種修正也是難以增加外來人才的購房意慾的。
最後就是額外印花稅SSD,這是為了限制短炒物業而設的。這一項辣招可以暫時保留,看看撤銷前兩者之後,整體樓市反應如何,才再作決定。如果樓價上升速度和幅度超乎尋常,那麼這項辣招需要保留,以遏制炒風。不過,在美國加息陰霾未消,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和鄰近地區經濟發展放緩的情況下,撤銷辣招不太可能帶來樓市重新熾熱,人們還是對經濟前景採取觀望態度,不敢輕舉妄動。撤辣不求大升,但求止跌。如果連止跌效果也達不到,那麼這個市場前景和市民預期就很不妙了。
二是政治觀感問題,近年貧富差距未見明顯舒緩,雖說公屋輪候時間在這一屆政府努力之下,有些微改善,截止至今年六月底,平均輪候時間比上一季輕微減少0.2年,但仍然輪後時間要五年以上,同時劏房問題仍然嚴重。換言之,這邊廂基層市民的住屋問題尚未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那邊廂樓市因為撤辣而重新開始上升,雖然這是兩批對房屋需求截然不同的市民群體,公營房屋供應和樓價升跌也不是一種直接的因果關係,但貧無立錐而樓價又升,在政治觀感上始終不是一個正面的印象。
那最後還是要給一句準話:到底撤辣還是不撤?筆者在本欄曾經引用過一句名言:公共政策沒有完美解決方案,有的只是取捨而已。
(文:鄧飛 教聯會副會長 立法會議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快來分享你的看法吧